在大众的认知里,法官身着法袍,手持法槌,是法律的代言人,象征着权威与公正。可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部分法官却因各种缘由,与生活的烟火气渐行渐远,这也让他们在裁决案件时,常常缺失了至关重要的“感同身受”,这无疑是司法领域不容忽视的隐忧。



一些法官在职业生涯里,逐渐被堆积如山的卷宗和复杂的法条困住。从法学院毕业后,他们凭借理论知识开启司法工作,却没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远超书本案例。就拿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来说,表面上看,它是简单的金钱归还问题,遵循借条、转账记录等证据就能裁决。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借款背后是亲戚间的互相帮扶,出借方可能是在家庭急需用钱时,无奈向亲友开口;借款方或许是遭遇生意失败、家人重病等变故才无力偿还。如果法官只是机械对照法律条文,不考虑这些生活实情,给出的判决可能合法,却难以服众,无法真正化解矛盾。

还有婚姻家庭案件,这更需要法官融入生活情感去理解。夫妻间的矛盾,像家务分担、经济支配、亲子教育等问题,背后都是长期积累的情感纠葛。曾经有起离婚案,女方因男方长期忙于工作,对家庭不管不顾而起诉离婚。庭审时,男方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为家庭,不理解女方诉求;女方则哭诉自己独自承担家务和育儿的艰辛,满心委屈。若法官没有婚姻生活体验,不能站在双方角度感受,只是按常规流程询问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很难把握案件核心,更别提给出妥善的调解或判决,帮助双方化解心结。

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法官的思维也变得固化。长时间在法院环境里,接触的多是法律文书和同行交流,导致他们习惯用单一的法律思维看待所有问题。可生活里的纠纷,不是非黑即白,还有很多灰色地带和人情因素。比如邻里纠纷,可能是楼道杂物堆放、噪音干扰等琐事引发,从法律上看,这些事的界定模糊。要是法官不深入了解邻里相处的日常,不明白长期积累的矛盾情绪,只是生硬套用法律条文,结果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矛盾还会进一步激化。

要改变这一现状,法官需要补上深入生活这一课。一方面,法院可以组织法官参与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等活动。让法官走进基层,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体会百姓的酸甜苦辣。参与社区纠纷调解,能让法官近距离接触生活里的矛盾,学习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走访困难家庭、弱势群体,能增强法官的同理心,在裁决案件时更能理解当事人的处境。另一方面,法官自身也要主动关注生活,丰富生活阅历。生活中的点滴,像为人父母、邻里交往、职场经历等,都能成为理解案件的宝贵经验。当法官有了这些生活感悟,在法庭上面对当事人时,就不再是刻板的法律执行者,而是能倾听诉求、感受情绪、传递温暖的正义使者。

司法的目的不只是机械适用法律,更是化解社会矛盾,守护公平正义。只有补上深入生活、感同身受这堂课,法官才能在法律条文与人间冷暖间找到平衡,让每一个司法判决都闪耀人性光辉,让司法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