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台上、法槌敲响,明察秋毫、定分止争,在扑朔迷离的诉辩中断是非、理曲直,是她的日常,她就是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白狄莎。如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她无数次在心灵深处叩问,也是她追求且努力探寻的目标。



涧西法院 白狄莎

审判,让群众感受到温度

用理解心结

件件小案关乎民生,桩桩小事连着民心。白狄莎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法治担当,努力把暖民心的“小案”办好,把顺民意的“实事”办妥,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温度。

她在办理一起追偿权案件中,当了解到被告为听力障碍者时,她特事特办,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通过发短信加微信的形式与被告取得联系。“多沟通多跑腿”,在之后的工作中,经过与被告150余条微信沟通和数十次外勤的走访,最终为听力障碍的当事人争取到最优方案,解决生活困难。“白法官,您真心为我着想,解决了我的难题,谢谢您!”这位当事人用他特殊的方式表达了深深谢意。

像这样的案子还有很多,案件办理中,她总是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诚心对待群众,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当事人阐述法律知识,用最便捷的方式为当事人解决问题。

用情纾困境

法院要积极回应“效率”这一期盼,既要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度,也要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速度。

在办理涉企案件中,她考虑到案涉标的巨大,且双方当事人流动资金均比较紧张,案件办理周期过长必然会对两家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根据阅卷获取的信息,结合审判经验,因案施策,定制最优的沟通方式和纠纷解决方案。她采取“边调解边履行”的方法,极大提高办案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当事人奔波诉累。

最终使双方当事人在一个月内,对这起高达3000余万元的案件达成了和解,实现了大部分已履行的良好效果,避免强制措施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用法化矛盾

“群众的司法期盼在哪里,我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她主动将自己嵌入基层社会治理链条,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共治“和声”。

张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2013年时为了“理财”,将积攒多年的养老钱20余万元转入了被告马某账户。

2024年年初老太太因身体不适需要用钱,便向马某催要钱款。未果后,张老太将马某诉至法院。马某称,其账户确实收到了张老太转入的钱款,但其只是代收,已将款项转账至孟某账户,孟某才是实际用款人,追加孟某为第三人。孟某称其当前经济困难,一次性无法偿还全部款项。

为实现案件实质性化解,减少当事人诉累,白狄莎采取“面对面背靠背”的方式,提出了案涉款项分期履行、马某承担连带责任、先交付一部分款项,剩余款项分期履行,最终案件得以圆满化解。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早已成为白狄莎笃行不变的信念。每天办理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案件,其实背后都包含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我要用爱心、细心、责任心,用心、用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践行一位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对今后的奋斗她愈加坚定。(赵志刚 吴琰)

【编辑 滢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