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关系中的“负理解”屏障,让关系陷入僵局。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伴侣之间陷入无休止的争吵,明明试图解决问题,却总是陷入“不讲道理”的纠缠中。一方试图解释自己的感受,另一方却固执地否认问题的存在,甚至将问题归咎于对方。这种“不讲道理”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无形的心理屏障——“负理解”。
它像一堵墙,阻碍了伴侣之间的真诚沟通,让关系陷入僵局。心理学家比昂提出的“负理解(-K)”屏障。它让伴侣双方在无意识中拒绝理解彼此的真实意图,甚至主动摧毁沟通的可能性,最终将关系拖入痛苦的深渊。
什么是“负理解”?
“负理解”是精神分析大家威尔弗雷德·比昂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攻击或拒绝,不仅是简单的无知,更是一种主动破坏对现实的理解,以逃避内心的焦虑、恐惧或痛苦。在伴侣关系中,“负理解”表现为一方或双方不愿意接受事实,不愿意理解对方的立场,甚至刻意扭曲事实,制造虚假的“真相”。
这种机制的背后,是一种逃避情感的防御机制。当面对可能引发情感冲突或心理不适的真相时,个体会选择拒绝理解,甚至攻击理解能力本身,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伴侣中的一方或双方,通过否认、扭曲、攻击等方式,主动拒绝接收或消化对方传递的信息。这不是简单的“不理解”,而是一种防御性破坏,目的是逃避关系中无法承受的真相。
妻子抱怨丈夫冷漠,丈夫立刻反驳:“你太敏感了!我每天加班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否认对方的感受);丈夫提出希望有个人空间,妻子冷笑:“你就是不爱我了,找什么借口?”(曲解对方意图);一方试图讨论问题,另一方突然转移话题:“说这些有什么用?你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攻击沟通本身)。这些反应看似“无理取闹”,实则是对深层恐惧的防御——害怕暴露脆弱,害怕关系破裂,甚至害怕发现自己才是“错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