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起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一个家庭“绝后”会什么样

我们知道某个熟人就是走了这样一条路,他和老婆都选择了不要孩子,他们现在年龄也大了,很少社交,哪怕父母离世也没有怎么操办。在他们看来,人生就是走一场,“故事”在他们这里终结就好。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认识的一家人,夫妻俩原本有个孩子,但不幸夭折了,后来他们就没有再要孩子,几十年后听说这家人已经“没了”,房屋和土地也流动到了集体。

听起来比较悲伤,可这确实是有些人的选择。

那么,“断了香火”能有什么后果呢?



“父母”曾经也是孩子,也许他们只是想活在过去!

社会的观念不一样了,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四世同堂”很难复现了。看看周围的人,多少00后、10后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有什么感觉?

几乎跟陌生人一样,生死无关。这话说起来冷酷,其实未必是孩子的无情,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感情不完全在于血缘,还要看长期的陪伴、相处,以及利益和情感的交流。

绝大多数人都是自我的,其表现就是心里装不下太多人,一般人心里也就是四五个重要的人,再多就没有那个“容量”了。

打个比方,对于恋爱期间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心里眼里只有彼此,哪怕父母都要居于次位,等到他们结婚,那心里不过是再加上孩子和个别朋友而已。

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父母”不是一开始就是父母,他们也曾是“想仗剑走天涯”的孩子和少年,他们怀念过去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日子,但却再也回不去了。



孩子本来就要远离父母,就像河流迟早会回归大海!

我楼上有个邻居是退休老师,夫妻两人生活,平常很少见他们的孩子回来,大概在他们七八十岁的时候,他们其中一个子女才过来把他们搬走照顾。

老人很文雅,有次他就谈人生虚幻,孩子跟自己的缘分也就是二十多年,“之后都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了”。

当时我还不太理解,后来读到一句话,“借我而生,却非为我而来”,然后我再看孩子就有了更深的体悟。

孩子小的时候非常可爱,你很爱他们,但你如果真的爱他们,就必须让他们飞出家门,让他们的翅膀变硬,哪怕是要以伤你心为代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