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路边的旧物市场总是藏着无数故事。
张文强,一个普通的历史老师,偶然在集市上花200元买下一个看似平凡的旧陶壶。
"老人家,这壶多少钱?""五百。""这么旧的壶值这个价?"讨价还价后,
他带着这件不起眼的收藏品回家。
"又买古董了?这次又浪费了多少钱?"妻子李芳撇嘴道。
01
春风拂面,阳光正好。张文强推着自行车,悠闲地穿行在乡间小路上。这是他每月的固定活动——到郊区的古玩小集市转转,寻找可能被忽视的宝贝。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他虽然收入不高,但对古玩的热爱却丝毫不减。
今天的集市格外热闹,摊位沿着公路两侧延伸了近百米。张文强慢慢地在摊位间穿行,目光不断扫过各种瓷器、铜器和杂项。大多数都是些不值钱的仿制品,但这丝毫不减他寻宝的热情。
"老师,看看这个青花瓷碗,明代的,绝对正宗!"一个摊主热情地招呼道。
张文强礼貌地笑笑,随手拿起碗看了看,"底部釉色不对,而且纹样也是现代工艺,最多几十年历史。"
摊主讪讪地收回碗,"行家啊,一眼就看出来了。"
就在张文强准备离开的时候,路边一个简陋的摊位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一张破旧的小凳上,面前摆放着几样杂物——几个破旧的瓷碗,两把掉了漆的铜壶,还有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陶壶。
那个陶壶形状古朴,呈棕褐色,表面有些斑驳,但整体造型却十分和谐,壶嘴与壶身的比例恰到好处。最引人注目的是壶身上一圈似有若无的纹饰,在阳光下若隐若现。
"老人家,这个壶多少钱?"张文强蹲下身来,指着那个陶壶问道。
老人慢悠悠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打量着张文强,"这个啊,五百。"
"五百?"张文强有些惊讶,"这么旧的壶值这个价?"
老人轻轻抚摸着陶壶,语气中带着几分怀念,"这壶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据说有些年头了。我家境不好,不得已才拿出来卖。你要是喜欢,可以便宜点。"
张文强仔细端详着这个陶壶。虽然他对古董有些了解,但对陶器却知之甚少。不过,直觉告诉他这个壶不一般——那种质感,那种包浆,绝非现代工艺能够轻易复制。
"三百吧,"张文强试探着还价,"我看这壶有些裂痕。"
老人摇摇头,"这不是裂痕,是窑变。四百,不能再少了。"
两人你来我往,最终以两百元成交。张文强小心翼翼地将陶壶装进背包,心里颇为满足。就算不是什么珍品,这个价格买个装饰品也算值了。
回到家中,妻子李芳正在厨房准备晚餐。
"又买古董了?"她看到张文强小心翼翼地从背包取出陶壶,不禁撇了撇嘴,"家里已经堆满了你的'宝贝',这次又浪费了多少钱?"
"才两百元,"张文强笑着说,将陶壶放在茶几上,"你看这造型,这质感,绝对是有些年头的好东西。"
李芳走过来瞥了一眼,"就这个破壶?两百块还不如给孩子买几本课外书呢。"
"妈,我看挺好看的,"正在写作业的儿子小强抬起头,"可以放在我房间吗?"
"不行,"张文强连忙阻止,"这可不是玩具,要是打碎了可惜了。"
就这样,陶壶被安置在客厅的展示柜中,成为张文强收藏品中最不起眼的一件。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用专门的鸡毛掸子轻轻拂去壶上的灰尘,有时还会端详许久,似乎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
"你对那个破壶的爱护,比对我都上心,"李芳常常打趣道,"要是你对学校工作也这么上心,说不定早就评上高级教师了。"
张文强只是笑笑,不做辩解。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生活的平淡,但收藏古玩却能给他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满足感。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让他感到与过去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结。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直到一年后,学校因为经费紧张进行人员调整,张文强被迫接受了降薪。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我们得节省开支了,"一天晚上,李芳坐在餐桌旁,面前摊着一堆账单,"小强明年就要上初中了,各种费用只会更多。"
张文强皱着眉头,"我可以再找些家教来做。"
"你那些古董也该处理了,"李芳直截了当地说,"占地方不说,还花了不少钱,现在正好可以卖掉贴补家用。"
张文强沉默了。他知道妻子说得有道理,但一想到要和自己心爱的收藏品分离,心里就一阵难受。
"给我一点时间,"最终他妥协道,"我会考虑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文强开始整理自己的收藏品,准备逐渐变卖。一些铜器、瓷片和杂项陆续被送到古玩市场,换回了一些钱。但那个陶壶,他始终舍不得出手。
一天晚上,张文强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正播到一档古董鉴定节目,专家正在评价一件唐代的陶器。
"唐代的秘色瓷非常珍贵,"电视里的专家说道,"它们通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青灰色,手感滑腻,器型规整。最重要的是,它们往往有一种特殊的纹饰,如果仔细观察..."
张文强突然坐直了身体,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专家描述的特征,与他那个陶壶竟有几分相似!虽然颜色不同,但那种独特的质感和纹饰,确实有相似之处。
"怎么了?"李芳注意到他的异常反应。
"没什么,"张文强若有所思地说,"只是觉得这个瓷器挺特别的。"
那晚之后,张文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各种关于古代陶瓷的资料。他翻遍了学校图书馆的相关书籍,甚至专门去市图书馆查找更专业的资料。渐渐地,他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自己那个不起眼的陶壶,可能真的有些来头。
"文强,你这壶确实有点意思,"他的同事、美术老师王教授看过陶壶后说道,"但具体是什么年代的,我也说不准。你最好找专业人士鉴定一下。"
另一位对古玩有研究的朋友则持不同意见,"就这个?现代仿品罢了,别浪费时间了。"
意见不一,让张文强更加困惑。但内心的直觉告诉他,这个陶壶绝非寻常之物。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带着壶去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市区有一家颇有名气的古董鉴定中心,专门为收藏爱好者提供鉴定服务。一个周六的上午,张文强小心翼翼地将陶壶用软布包好,放入一个特制的木盒中,踏上了寻求真相的旅程。
02
鉴定中心位于市中心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内,门口悬挂着"国信文物鉴定中心"的牌匾。张文强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大厅内装修典雅,几位客人正坐在休息区等候。接待员是一位年轻女士,面带职业微笑。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想鉴定一件陶器,"张文强小心地从包里取出木盒,"不知道流程是怎样的?"
"首先需要填写这份表格,"接待员递给他一份表单,"然后交纳基本鉴定费300元,专家会进行初步鉴定。如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收取额外费用。"
张文强点点头,300元不算太贵,但对他现在的经济状况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他在表格上详细填写了自己的信息和陶壶的基本情况,然后交给接待员。
"请在那边等候,"接待员指向休息区,"李教授会亲自为您鉴定,预计等待时间约一小时。"
张文强在休息区坐下,紧张地看着周围。几位同样等待鉴定的藏友正在低声交谈,有人带来的是青铜器,有人带来的是古玉,看起来都价值不菲。相比之下,他的陶壶显得格外朴素。
"您也是来鉴定的?"旁边一位中年男子问道。
"是啊,"张文强微笑着回答,"带了一个陶壶,自己也看不准。"
"我带了一幅字画,据说是清代名家所作,"男子介绍道,"不过现在市面上赝品太多,还是得请专家看看。您的陶壶来历不简单吧?"
"说来惭愧,是在路边摊上花200元买的,"张文强不好意思地说,"可能什么都不是。"
"别这么说,"男子笑道,"古董这行就是充满惊喜。我认识一位朋友,在旧货市场花50块买了个瓷碗,结果是明代官窑,值几十万呢!"
两人正聊着,接待员走了过来,"张先生,该您了,请跟我来。"
张文强站起身,向男子点点头,然后跟着接待员走进了一间宽敞的鉴定室。房间正中是一张大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位约六十岁的男子,戴着老花镜,表情严肃。桌子上放着各种鉴定工具,一盏强光灯正对着桌面。
"李教授,这位是张先生,他带来了一件陶器请您鉴定。"接待员介绍道。
李教授抬头看了张文强一眼,"把东西放到桌上吧。"
张文强小心翼翼地将木盒放在桌上,打开盒子,取出那个陶壶。李教授戴上白手套,接过陶壶,开始细致地检查。
他先用放大镜检查了壶的外表,然后轻轻敲击,听声音。接着又用小手电照射壶身,观察纹路。整个过程中,他的表情始终严肃,没有任何明显的情绪变化。
但就在他检查到壶底时,张文强注意到他的瞳孔突然微微放大,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多看了几眼壶底,甚至取出一个更精密的放大镜仔细观察。
"您能介绍一下这个壶的来历吗?"李教授放下陶壶,语气平淡地问道。
张文强如实相告,"是在郊区集市上从一位老人那里买的,花了200元。"
"200元啊,"李教授微微点头,又拿起陶壶看了看,"看来您挺幸运的。"
张文强心跳加速,"这是件有价值的古物吗?"
李教授将陶壶放回桌上,脱下手套,面无表情地说,"遗憾地告诉您,这是一件仿品,而且仿得并不高明。"
"仿品?"张文强有些失望,但又感到疑惑,"那为什么说我幸运呢?"
"因为您只花了200元,"李教授冷静地解释道,"这种仿品在市场上通常卖四五百元,甚至更高。从这个角度看,您确实没有吃亏。"
张文强觉得有些奇怪,刚才明明看到李教授眼中闪过异样的光芒,对壶底格外关注,怎么现在又说是仿品?
"能具体说说这是什么时代的仿品吗?模仿的是哪个朝代的风格?"张文强追问道。
李教授略显不耐,"这种仿品很常见,大概是模仿宋代的风格,但做工粗糙,釉色也不对。年代的话,最多几十年。"
就在这时,李教授的助手进来送文件,顺便对李教授说,"王董事长刚才打电话来,邀请您晚上共进晚餐。"
李教授点点头,助手离开后,他的态度突然变得和缓了一些,"张先生,虽然这个壶没有收藏价值,但作为研究材料还是有些意思的。如果您不介意,我愿意以500元收购,就当做我们鉴定中心的教学样本。"
张文强愣了一下,心中警觉起来。一件"仿品",李教授竟然愿意出500元购买?这明显不合常理。
"谢谢您的好意,"张文强委婉地拒绝道,"这个壶虽然不值钱,但毕竟是我第一次购买的古玩,有点纪念意义,暂时不想出手。"
李教授面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那随您便。这是鉴定报告,请签字确认。"
张文强接过鉴定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陶壶的特征,并标注为"现代仿品,无收藏价值"。他签了字,付了300元鉴定费,然后小心地将陶壶重新包好,放回木盒。
离开鉴定中心时,张文强心情复杂。虽然鉴定结果令人失望,但李教授的异常表现和主动提出购买的行为,让他产生了怀疑。
回家路上,他在一家咖啡馆停下来休息。坐在窗边,他又一次仔细观察起那个陶壶。壶底有几处浅浅的刻痕,看似随意,却又透着某种规律。就是这些刻痕引起了李教授的特别关注吗?
正思考间,一位白发老者走到他桌前,"这位先生,能否借我一支笔?"
张文强回过神来,从包里取出一支笔递给老人。老人道谢后,目光落在桌上的木盒上,"您这是古董?"
"只是个仿品,"张文强苦笑道,"刚从鉴定中心回来。"
老人似乎来了兴趣,"能让我看看吗?我年轻时在博物馆工作过。"
张文强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木盒,取出陶壶。老人戴上老花镜,小心地接过陶壶,细细观察。
"嗯,确实是件有趣的器物,"老人若有所思地说,"不知是哪家鉴定中心给您鉴定的?"
"国信文物鉴定中心,李教授亲自鉴定的。"
老人闻言,眉头微皱,"李建国?"
"是的,您认识他?"张文强惊讶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