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终极形态不是卖课,而是文人要饭”。在我国历史上,不乏一群满腹诗书的穷光蛋们,这帮“有才人”曾经搞过最早的"打赏经济"。

据说,明代书画家文微明结婚后,同样在科举上层层失利,没能混出个功名,以致整个家庭陷入“举家食粥酒常除”的地步。

一天,文徵明还在书房里琢磨《枯木寒鸦图》的时候,书房的门突然开了,进来的是老婆彭氏。

“相公,咱家的米缸快要比唐伯虎的节操还干净了”。这话听着耳熟?石榴姐踹门要工钱也是这个气势。

文徵明笔尖一颤,寒鸦差点画成了烤鸭。

俗话说的好:失节是小,饿死事大。



没钱,赶紧找朋友借吧?唐伯虎此时已经卖身到华府当书童去了,祝枝山卖盗版《凤凰傲意图》正在被武状元缉拿,周文宾穷得裤兜里能跑马。

文微明笔尖一颤,宣纸上晕开的不是墨迹,而是挨饿的冷汗。文人的体面就像华太师府的门槛,看起来高不可攀,实则踹一脚就塌。

幸亏,文徵明的朋友圈还有一位家境殷实的陈以可。

于是,他提笔写下一首诗:《寄陈以可乞米》

秋风百里梦姚城,无限闲愁集短檠。 零落交游怀鲍叔,逡巡书帖愧真卿。 谋身肯信贫难忍,食指其如累不轻。 见说湖南风物好,何时去买薄田耕。

文徵明的乞粮信堪称古代版“站着要饭”的 经典模板:现代直播间里的主播,只会大声嚷嚷骗你送个游艇,刷个大火箭。普通人遇到这种高级货,恐怕是读懂都很难。



这首诗的第一句来了一波“回忆杀”,回忆了当年二人在姚城相遇,一起喝大酒,推杯换盏的名场面。

第二句属于“情怀杀”,"零落交游怀鲍叔",当年喝酒的时候兄弟牛逼可是吹出去了:您比管仲还仗义。

第三句:食指其如累不轻,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让我下地干活恐怕是不行的。

最后一句画大饼,等兄弟发达了,立马去你老家湖南买块地搞“生态农业”。

文徵明的文学套路,绝对比宁王到处发飙的套路还要深。

陈以可接到诗之后,明白文微明家断炊了,赶紧让儿子亲自扛了一袋大米给送过去。

用一首诗撬动一袋米,这不是乞讨,这是中国最早的精英式众筹!



曾经写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那位大诗人秦观也遇到窘迫时刻。

他在京师时曾穷得揭不开锅,万般无奈中向住于附近的钱穆父发出一封求救信。

钱穆父可不是秦太虚的老岳父,人家当时担任中书舍人,这个掌管诏令起草的实权派,既是文学圈的大V,更是士林圈的金主。

这首乞讨七言诗也很经典:

三年京国舞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这首诗,前两句说自己被困京师已整整三年,第四年的春天却又捷足而来。暗喻职场新人提拔的太快,自己这个没有后台的老实人已经熬到两鬓斑白。

后面两句特意强调,我借钱可不是为了泡酒吧,而是家里已经穷地要靠典卖衣物为生,所得钱钞也仅够喝粥而已。

整首诗不但说明了京城春色依旧,而且暗喻了自己政治抱负。“食粥已多时"不但精准戳中士大夫阶层的耻感文化。”

钱穆父阅诗后立即送去大米二石,以解其困厄,这就相当于直接直接白领了两个月的工资。



所以说,在古代的文人圈里,哭穷是一门“行为艺术”。要哭得风雅,诉得含蓄,就像咖啡拉花,关键不在奶泡多厚,而在咖啡师拉出的图案能否击品尝人的审美G点。

宋仁宗时的丞相吕夷简在当时有着“惜才爱才、乐善好施”的人设。

有位素味平生的儒生张球,在穷愁潦倒中向他献了一首诗

近日厨中乏所供,孩儿啼哭饭爨空。

母因低语告儿道:爹有新诗上相公。

说句实话,这首诗的水平确实一般。

但是,诗句中的那句“孩儿啼哭饭爹空”,戳中了吕相公的仁者之心。毕竟白居易的卖炭翁, 还能"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位父亲的手中已经没有了奶粉钱。

吕夷简看到这首诗之后,不仅以降钱百钿相赠,而且推荐张球做了一位贵官家的私塾教师。张球家不仅仅靠着这首诗完成了“饥饿营销”,甚至解决了温饱。吕丞相买的不仅是文采,更是“乐善好施”这个“人设”带来的传播价值。



这件事传扬了开去,这便给予同样境地的寒门学子当成了参考对象。

三山人郑汝昂家贫如洗,家中断粮,孩子也是被饿得哭闹不止。郑汝昂于孩子的纠缠中想起有位朋友在广东任县令,有资助自己的经济实力,便仿效张球赋诗一首寄去:

“三尺儿童事未谱,饥来强扯我烂衫。老妻牵住轻轻语,爷正修书去岭南。“

这首诗所描述的贫穷惨状不在张球之下,那位县令的朋友读诗后也觉鼻子发酸,立即寄赠一笔银两,以暂解其燃眉之急。

古代才子的要饭,可比现代直播带货文雅的多。



但是,上门乞讨的多了,“知识付费”变得廉价起来。

晚清时,有一位浪荡江湖的文人到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案处乞讨。左宗棠按照惯例,师爷“打赏”了十二文钱。

师爷见对方意犹嫌少,便口吟半副对联相示:

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凡游士给钱十。

这个上联明确地说:左府给十二文钱是常例,任何人概莫例外。岂知此人反应极快,师爷的话刚落音,他立即对出下联:

孔子三千徒,孟君三千客,请先生再赏三。

这已不是乞讨,简直就是索要了。左宗棠听后,非但不以为怪,其人之才反而令他刮目相看,果然就遂了他的愿,再添上三千文。

这些文人用自己的才华,在生存底线与精神高线间走出第三条路。既不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不像范进中举后疯癫成痴,而是在世俗与清高之间,走出个风生水起的另类曲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