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12月10日,去世一年多的左宗棠,早已从福建回到了老家长沙,就在这一天,他在长沙一个不起眼的村落里下葬了。
本以为死亡预示着与世无争,可任谁都没想到的是,1977年,左宗棠的墓被一声剧烈的爆炸声炸开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哄抢与盗墓,以至于左宗棠的尸骨散落一地,无人关心。
当时,人们只关注左宗棠墓中有什么,但打开墓穴之后,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震惊不已。
197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左宗棠的墓会被炸开?世人又是为何被墓中的情景所震撼?
左宗棠身上的功绩是经过历史认定的,仅仅是收复国土这一项就足以使左宗棠的名字彪炳史册,任谁都无法撼动。
更何况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之后,依然奔波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战线上。
只不过,之后的事迹被收复新疆这一光辉所遮盖,世人关注的比较少。
塞防得以稳定之后,左宗棠没有像海防派那样心胸狭窄,而是奔波于祖国海疆开始与侵略者战斗。
中法战争当中,就有左宗棠的身影。左宗棠不愧是名将、老将,在与对方作战时凭借着劣势武器,依然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甚至在战场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但抵不过无能的清政府,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签下了失败的条约。
这让左宗棠的内心再一次遭受到了侮辱,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885年9月,为清朝奋斗一生的左宗棠终于撑不住了,在福建溘然离世。
他的死轰动了整个国家,上至慈禧,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左宗棠的去世深表哀痛。
远在北京的慈禧匆忙之间发来电报,福建大小官员,全省百姓争相送别。
但福建不是左宗棠的老家,他为国家奔波一生,临死之际只有一个愿望,那便是葬回自己的老家长沙。
左宗棠的这一点遗愿得到了清政府和子嗣们的支持,长沙老家为他寻找到了专门的安葬之处,但建造需要不短的时日。
恰在老家的墓穴建造时,左宗棠的棺椁也从福建出发,开始向老家回归。
等到11月,左宗棠的棺椁回到长沙,经过将近一年的等待,墓穴终于建好,左宗堂得以葬在了老家,了却了他的心愿。
从左宗棠下葬之后,他坟前的香火就没有断过,国人自发前往祭拜追思,甚至还有人主动承担起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一守就是4代人。
新中国以后,关于如何给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定性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后来,镇压太平天国的帽子还是扣到了左宗棠等人的身上。
李鸿章无需多说,他的罪过自有历史分辨,但左宗棠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只可惜他也没有逃过这一定性。
70年代之后,国家建设开始提速。此时,占地面积达10亩的左宗堂墓园成为了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阻碍。
湖南为了修一条公路决定占用左宗棠墓,而他的墓穴正好处在了规划的路线上。那时的人们为了建设,决定强行拆除左宗棠墓。
之所以用拆除而不是移穴的方式,完全是因为人们对左宗棠的传统观念。至于拆除的方式也十分的粗暴,直接用炸药炸开。
1977年的一天,一声巨响在左宗棠的墓上传播开来。爆炸的冲击以及人们的哄抢,将左宗棠墓弄得满目疮痍,甚至他的棺椁也被从地下拖出。
人们七手八脚用各种工具把左宗棠的棺椁撬开,此时挖掘人的心态已经变了,从为了建设到现如今为了盗墓。
都以为左宗棠作为清朝的大员,其陪葬的物品一定十分丰富,只要抢到一点那也就意味着日后必将发达。
可棺椁被撬开的一刻,世人的眼睛惊呆了。因为,偌大的棺椁内没有任何陪葬品,只在左宗棠的口中含了一块玉而已。
这让众人大失所望,在拿走口中玉之后,对左宗棠的尸骨进行了鞭打与抛弃,因而左宗棠的尸骨被扔的到处都是。
人们只关心墓穴,而不关心这位昔日的覆土英雄了。
墓穴被炸开之后还不算完,因为修路急需石料,左宗棠墓的石人、石像、石马就成为了天然的好材料。
这些材料大多被用在了建设道路上,以至于左宗棠的墓没有了任何昔日的景象。
白天人们的挖掘从未停止,只有到了深夜众人回家之后,守墓人才敢过来替左宗棠收拾残局。第4代守墓人黄志清亲眼目睹了这一行为的发生。
他不敢声张,只能趁着夜色无人的时候悄悄回到墓地,把散落各处的左宗棠遗骨收集起来,重新摆放到棺椁之后,再悄悄的下葬。
也正是因为黄志清才使得左宗棠的遗骨得以留存,地方上有人保护左宗棠,中央也有人对此有看法。
上将王震听闻这一噩耗之后,对于湖南的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湖南必须正视历史,正视左宗棠。
有了王震的背书,湖南立即开始行动。经各种评估,左宗棠墓在1885年又重新建立了起来。
虽说样貌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但至少保留了左宗棠的墓穴。
历史的车轮虽在滚滚向前,但英雄的左宗棠理应受到世人的缅怀与正视。
虽然,现如今的墓园大门紧闭,但透过门缝依然能够看到左宗棠墓的景象,也能透过时间感受到左宗棠当年的舍生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