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个独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

以考古遗迹连缀全球文明版图

十位“走出去”的一线考古学者

以中国视角带你踏上世界文明之旅

本书的大背景是中国考古“走出去”——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的一些大学和文物考古机构陆续走出国门,由周边国家开始,逐渐走到了遥远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国开展考古工作,渐成燎原之势。

为什么要发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进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学印记?吴哥窟如何从废墟中重生?郑和船队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脉”了吗?全球文明版图如何形成?

十位“走出去”的一线考古领队,以中国视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亲身讲述发掘中的所见所获、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遗存背后的文明内涵。这十个独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是我们探源世界文明的集中呈现,也是中国考古走出国门的生动写照。

书中辅以五百余帧图版,并提供简洁明晰的时空坐标轴、发现/发掘史进程、延伸阅读、博物馆展品等专题信息,读者可对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有一个鸟瞰、概览。

02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本书《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九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在这部历史中,发言诉说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那些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那些生动气韵和传神阿堵。

03



玉,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玉文化具有原创性、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丰富的玉器收藏。本书按照时间线索,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以一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以“玉器”作为切入点,展示未曾间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作者在三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致力于玉器与玉文化的研究,通过“库房考古”的方式对故宫收藏的大量玉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再研究”,体现了文博工作者的坚守与钻研精神。

04



本书是艺术史学者孙炜集10年研究积淀创作的关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全景式传记。 提到唐伯虎,我们会想到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形象,也会与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戏说形象联系一处。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究竟什么样? 唐伯虎少年得志,却连遭四位至亲离世的打击,悲痛过后府考夺冠,却又因“科场舞弊案”前程尽毁,紧接着又遭继室反目,劳燕分飞……若不深入了解,我们很难将其风流形象与父母早亡、丧妻丧侄、理想覆灭、继室反目、卖画谋生、悲情离世的苦难人生相勾连。

为还原真实的唐伯虎,作者结合百余幅高清古画,以通俗晓畅的叙事对其跌宕短暂的54年故事人生与艺术人生做了详述,并由此为抓手,勾勒出江南文艺界群英雅集、交游唱和、践别往还的生活情景,吴越之地文化兴盛、书画市场蓬勃发展的社会风貌,以及明中期科场、官界、文艺圈错综交织的人际关系。借由其画、其诗、其文、其字,我们不仅看到唐伯虎是如何从几近毁灭的至暗人生竭力挣扎走向重生,在人格精神与艺术领域重塑了留给后世的印象,也对其通透洒脱的人格魅力,洞明出世的达观思想,超越当时、直达当世的艺术成就有了具象了解。

以极尽通透之笔墨,尽书千载之风流

时代不曾更改他,他却深刻影响后世500年

☆ 全方位了解明代天才艺术家唐伯虎的必读之书

提到唐伯虎,我们会想到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形象,想到“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佳句,还会与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联系一处。然而,历史上的唐伯虎果真如此?艺术史学者孙炜集10年研究积淀创作了这部关于明代才子唐伯虎的全景式人物传记,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到命运困顿的唐伯虎如何从至暗人生竭力挣扎走向重生,在人格精神与艺术领域重塑了留给后世的形象,为我们关照自身提供了鲜活样例。

☆ 深入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纵情声色又皈依佛门,放荡不羁又认同儒理;至情至性又至亲至孝,渴求功名又向往自由。他是落魄奇才,是风流狂士;是头部顶流,是时代异类;是世俗的失败者,是时代的孤勇者。他的才情与癫狂,愤懑与张扬;沉郁与潇洒,哀叹与呐喊;他生不逢时的境遇,花间醉眠的酣畅,生计所迫的转圜,囊中羞涩的困顿,以及临终绝命诗的达观,令人掩卷长思,意难平。经由此书,我们可以透彻地了解到唐伯虎大起大落的境遇、大开大合的人生,如何塑造出了他大雅大俗的灵魂。

☆ 破解明代文艺圈顶流的人生八卦&书画谜题

唐伯虎一生八卦不少,谜题争议至今——“唐伯虎点秋香”是否确有其事?“科场舞弊案”告密者究竟是谁?因生计所迫,唐伯虎既做书画家也做商人还做过掮客?他与王阳明所处同一时代,二人究竟关系如何?……诸多话题扑朔迷离,争议至今,真相在此书中皆有详述。

☆ 经由个人传记展现时代面相:唐伯虎的朋友圈+明中期的文艺圈

经由唐伯虎短短的54年人生,我们得以一窥江南文艺界群英云集、交游唱和、吟诗作赋、践别往还的雅集盛况,吴地经济富庶、文化兴盛、书画收藏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明中期科考场、文艺圈、官僚界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人际交游。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沈周、吴宽、文林,王鏊、曹凤等闪耀在明代历史时空的群星点亮了唐伯虎的悲戚人生,也造就了吴门艺术文化领域的空前繁荣。一部才子传,再现唐伯虎及其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盛况。

☆写作特点:从人物传记史+文化艺术史两大主线切入,全景式传记+多元化视角

作者将唐伯虎融入时代背景,穷尽唐伯虎研究的各种史料,在国内外对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通俗质朴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唐伯虎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经由讲述与辨析,不仅厘清了附会在唐伯虎身上的诸多人生八卦与书画谜题,也以此走进唐伯虎的寻常生活,一览其生活状况以及所处的明中期经济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书画艺术收藏史的发展脉络。

05



豆瓣2024年度图书、年度历史·文化图书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南方都市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中华读书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2024年商务印书馆大众类十大好书

“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 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届(2024)“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奖颁奖词。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06

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䜣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总理衙门的创设、同文馆的建立、近代海关系统的引入、洋务军工企业的创办、外交使团的西行、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在1861-1911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深埋改革主张的冯桂芬、选择性“开眼看世界”的斌椿、时代的出局者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的有识之士;也有在天下观与国家观的碰撞时,作为惨淡时代中流砥柱,但又困于传统礼教之中难以自拔的乡绅;以及生活本就已经支离破碎、濒临崩溃的底层民众。

07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国家政体的建构,即从1895年甲午战后到1917年张勋帝制复辟失败的二十二年的历史,从大历史视角来说,这是三千年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甲午战后的中国进入维新时代,探索中国政治体的转型问题。戊戌变法失败、大阿哥事件、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等虽然为中国政体的转型摁下了暂停键,但自上而下的社会共识已经达成,人人都认为唯有变革才有出路,清政府重启新政,《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向现代国家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历史充满了偶然,在不可控、无法预见的多种变量的作用下,清廷退出中国的政治,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成功了,后世中国的国家建构,都是以此为原点展开的。虽然此后就是军人、政治家、新旧官僚、新旧知识人、革命党人等在立宪与共和之间的大讨论与大博弈,但中国前行的方向没有变:逐渐成为现代国家。

因病去世的袁世凯用最特殊的方式化解了巨大的政治危机,中华民国重建,张勋复辟帝制成为一场闹剧,段祺瑞成为“三造共和”的英雄,从共和到帝制再到共和,中国终于走出了帝制,也涵化出了自己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一个全新的现代中国正缓缓走来。

08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专家打造的全景式的敦煌读本

返归历史现场,在回顾中探索敦煌千年营造的变迁脉动

重塑美学空间,在观摩中仰望斧凿锤刻铸出的伟大艺术

1000多年的风沙

带来了西域的胡风、北朝的融合、盛唐的华丽

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描绘着漫天的神佛、丝路的烟火与代代供 养人的身影

700多个错落的洞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等)

目睹了近千年的埋葬、令人心痛的流散以及曲折多艰的保护历程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最新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最初“忽现金光”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佛教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 同名精品音频课程为基础,精心改编而成:四百余帧高清彩色图版,十余张超级知识详情页,把看不尽、讲不完、了不起的敦煌,充分浓缩在一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现实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敦煌的方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