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农残超标是不合格主因

春山吐翠,芽尖凝露,又到新茶漫香时。当第一缕春风吻醒沉睡的茶山,碧玉般的嫩芽披着晨露舒展腰肢,2025年的首批春茶已携着清香翩然而至。

在这杯新绿背后,茶叶近年的抽检情况如何?

近日,《消费者报道》整理了2022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国家及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全国茶叶的质量抽检情况。

结果显示,近3年,各地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了335批次不合格茶叶,其中以2023年、2024年通报批次最多,共占不合格总批次数量的七成以上。


01.

汉江春、青华灵芽上榜较多

经《消费者报道》统计,标称汉中市巴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抽检不合格次数最多,其生产的1批次汉中绿茶、3批次西乡特炒均为氧乐果超标,检出值范围在0.11~0.42mg/kg,最高超标8.4倍(标准值≤0.05mg/kg)。

此外,标称贵州省平塘县新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3批次都匀毛尖茶,不合格原因涉及啶虫脒、吡虫啉超标。值得一提的是,2个不合格项目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但不符合产品执行的地方标准质量要求。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一些企业采用了高于国标(“安全底线”)的执行标准(例如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而实际产品的相应指标并未达到更为严格的质量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选择标注执行更高标准时,就意味着对消费者作出了更高品质的承诺,而实际质量未达标即构成“违约”。这样的产品虽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但可能影响茶叶特有的品质特征。


天眼查数据显示,汉中市巴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200万,经营许可项目包括茶叶制品生产。

平塘县新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家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15.9万人民币。

02.

农残超标是茶叶抽检不合格主因,其次为“染色茶”

从原因来看,335批次不合格茶叶主要涉及农残超标、超范围使用色素、重金属超标、微生物超标等。其中,农残超标涉及14项,不合格次数高达322次,占不合格比例的85.9%,是茶叶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

从具体不合格项目来看,水胺硫磷以抽检不合格55次高居榜首,其次是草甘膦,也检出52次不合格,再为吡虫啉和克百威,分别有49次不合格,排名前四位均是农药残留。


此外,“染色茶”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共有35批次茶叶违规使用人工色素,当中以柠檬黄、日落黄的使用频率最高。经《消费者报道》统计,“染色茶”中有94.3%(33批次)是红茶,其中最典型的是金骏眉。

正宗金骏眉需选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茶树芽头为原料,成本高昂。部分消费者误以为“金毫越多品质越好”,商家便迎合这种心理,通过染色制造“满披金毫”的效果。实际上,正宗金骏眉的金黄色是自然发酵形成,色泽柔和而非艳丽。

03.

水胺硫磷已禁止销售和使用

根据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第16期),标称仪征德茗茶叶有限公司委托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太湖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碧螺春茶(80克/袋)乙酰甲胺磷、水胺硫磷超标,检验结果分别为0.10mg/kg、0.39mg/kg,其中水胺硫磷超标7.8倍。



水胺硫磷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有着触杀、胃毒、杀卵的作用,堪称果树、水稻、棉花害虫的“克星”。然而,水胺硫磷所产生的农药残留问题却不能小觑。它是高毒农药,虽说偶尔少量摄入不至于引发急性中毒,但日积月累,通过饮食悄然潜入人体,危害不容忽视。

根据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第536号,自2022年9月1日起,国家撤销了水胺硫磷原药及制剂产品的农药登记,禁止生产,自2024年9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使用。

目前,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茶叶中水胺硫磷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5mg/kg。

04.

2批次茶叶草甘膦超标31倍

杂草与茶树争夺阳光、水分和土壤养分,并易产生茶园病虫害,进而影响茶树生长、茶叶产量和品质。人工除草成本高、效率低。长期以来,使用化学除草剂是茶园杂草防治的重要手段,而草甘膦一直担当着非选择性除草市场的龙头。

草甘膦是当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灭生除草剂,有着“见绿杀”的特征,即见草杀草,不分敌我,作物和杂草一起“躺枪”。相比其他除草剂,草甘膦性价比高,很多茶农都比较喜欢使用。

但是,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草甘膦对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氨甲基膦酸(AMPA)是草甘膦的主要降解产物,与草甘膦具有相似的毒理学特点。

根据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第39期),抽样自永定区高山茶具批发行的鸭屎香单丛草甘膦的检验结果为31mg/kg,是标准值(≤1mg/kg)的31倍。



无独有偶,根据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第10号),标称供应商为攀枝花市筚箐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毛峰茶同样检出草甘膦含量为31mg/kg。



05.

明前茶”也有6批次农残超标,市场鱼龙混杂

在这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清明前夕,各地的春茶都争鲜上市,被冠以“贵如金”“赛黄金”的明前茶更是成为茶圈“顶流”。明前茶的稀缺性,为其身价更添一份矜贵。

英德某茶厂一名茶艺师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表示:“春茶和秋茶在口感上有明显差异,春茶甜滑,而秋茶浓郁。在价格方面,春茶通常更贵,例如明前春茶约800元一斤,明后春茶338元一斤,而秋茶则为278元一斤。”

她解释道:“春茶价格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品质更优,口感更好,且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她特别提到,这一对比是基于同一种红茶——英红九号而言的,并透露该品牌今年的明前新茶已经上市。

然而,中国茶叶品类丰富,涵盖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类,是否所有茶类都讲究“明前茶”呢?

记者实地探访线下茶行,一位资深茶商向《消费者报道》解释道:“并非所有茶类都讲究明前茶,这一概念主要适用于江南茶区的绿茶,例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由于绿茶特别注重鲜爽口感,需要采摘早春最鲜嫩的芽叶,因此才形成了明前、雨前这样的时令区分。

“但在广东市场,消费者更青睐普洱熟茶、红茶和乌龙茶这些适合日常品饮的茶类。”该名茶商补充道,“来店里专门询问或者购买明前茶的顾客很少,大多数老茶客更看重茶叶的耐泡度和醇厚度,而不是采摘时令。

明前茶被受追捧,品质真的更好吗?

一名检测机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真正的‘明前茶’确实具备更优异的品质特征,这主要得益于茶树经过冬季长时间的养分蓄积。从茶叶的指标上看,赶在明前制成的茶叶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也高,而且是具有清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另外,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这也是明前茶备受消费者喜爱的关键原因之一。

不过,本刊整理本次抽检数据发现,有6批次明前茶曾被抽检不合格,均为绿茶类别,商标涉及康永春、碧雅鹤竹、凯鑫茶业,不合格原因均为农残超标。


上述检测机构行业人士进一步指出:“由于产量有限,真正的‘明前茶’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直接催生了市场上以次充好、真假掺卖等乱象。”他强调,这类掺假茶叶不仅无法体现明前茶应有的品质特征,农残超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考虑,他建议,“如果只是日常品饮,与其盲目追求‘明前茶’,不如退而求其次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雨后茶’。”

【特别声明】:本篇内容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均源自国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官方网站,数据客观真实。如相关抽检结果数据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实及认定后确认有变更事实的,请及时联系本刊。

作者:廖玉婷

微信编辑:彭腾欢

责任编辑:肖道

制图:Judy Chen、Julia

转载授权、投稿、合作请联系消道长:

消道长微信:ccrzhushou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