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185字 | 阅读需7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三四月间,江南的茶山醒了。晨雾未散时,采茶人已背着竹篓上山。新芽初绽,翠色逼人,指尖一掐,便是一枚碧绿的精灵。露珠顺着叶脉滚落,打湿了采茶女的蓝布围裙。远处传来断续的山歌,和着炒青锅里沙沙的翻炒声,在湿润的空气里浮沉。
图1采茶画面
这般光景,已在中国山野间重复了千百年。自陆羽在《茶经》写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起,一片树叶便与一个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今日啜饮的每盏茶汤里,都沉淀着唐人煎茶的雅致、宋人点茶的风流、明清瀹茶的闲适。那些早已消散的晨雾、炭火与月色,竟都在这盈盈一水中复活了。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茶韵,探寻从陆羽《茶经》到六大茶类的文明史诗。
一、中国古代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了解古人的用茶文化
中国古代茶文化起源于先秦和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第一阶段:雏形和萌芽
西周、东周:人们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与粮食共煮食用。
秦朝:茶叶开始作为饮品,进行调煮和羹饮。
汉朝:开始商业化,并形成了茶叶买卖关系。据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叶在早期以药用价值而得到关注。
图2神农见茶
第二阶段:初步形成
西晋:首部茶诗《荈赋》(杜育所作)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是茶文学的开端。
两晋和南北朝:不同民族的互动使茶叶的商业化进一步发展,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人们将散装茶叶与米膏混合制成茶饼,加之当时士大夫阶层偏好清谈,饮茶之风得以形成和延续。
图3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
第三阶段:兴盛时期
唐朝:首部茶著作《茶经》出现,茶文化得到兴盛。茶饼制作技术成熟,尤以蒸青饼茶盛行。
宋朝:茶叶种类丰富,与礼仪、宗教、诗词、画作等内容高度融合。较为知名的沏茶方式为点茶,被列为“宋式四雅”活动之一,还衍生出了斗茶、茶百戏等茶事活动。
图4唐《宫乐图》(描绘宫廷侍女娱乐品茗盛况)
图5南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图6茶百戏九大工序
第四阶段:持续发展
明朝:废团茶改散茶,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形成,泡茶成为主流。此外,朝廷还设有茶马司,边境的茶马贸易形成。
清朝:茶类日趋细致、丰富,六大茶类确定,并开始风靡世界。
图7元墓壁画《茶道图》
图8明·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图9清代种茶图
二、首部茶诗和首部茶著作——中国茶文化的双重奠基
首部茶诗——《荈(chuǎn)赋》
作者:西晋·杜育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
厥生荈草(茶叶),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取岷江地区的流水);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取东边越窑陶瓷);
酌之以匏(以匏瓜做的水瓢斟取茶汤),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氤氲馨香,白黄若虚。
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清脏腑,困倦除)。
首部茶著作——《茶经》
作者:唐·陆羽
部分内容赏析:
茶者,南方之嘉木,生于烂石沃土,汲天地之精华。(茶树的生长环境)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芽绿叶,尽显茶之山野韵味。(茶之品质差异)
煎茶之时,火候需恰到好处,过之则老,欠之则生。(煎茶时的火候)
煮茶之法,必活火煎之,火为茶之魂,无火则无茶之韵味。(煮茶时的火候要点)
图10唐·陆羽《茶经》
杜育的《荈赋》与陆羽的《茶经》相隔四百余年,但前者以文学形式埋下了许多被《茶经》系统化的茶文化基因。正如朱自振在《茶史通论》中写道:“魏晋茶诗赋的浪漫想象,为唐代陆羽的系统化茶学提供了文化土壤。”《荈赋》是茶文化的一粒文学孢子,而《茶经》让它长成了参天大树。
首先是文学意象与科学体系的转化。在对茶本质的哲学定义方面,《荈赋》以“灵山惟岳,奇产所钟”描绘茶的生长环境,将茶定位为天地灵物;《茶经》提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以科学语言延续了这一自然观,但同时从受魏晋玄学影响的玄学化诗意描述转向了实证化的植物学定义,体现了唐代格物精神。在制茶技艺的雏形方面,《荈赋》中“沫沉华浮,焕如积雪”以文学笔触描绘茶沫形态;《茶经》则在《五之煮》中提出“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将意象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标准。文学想象为技术规范提供了美学依据,如宋代点茶法对沫饽的极致追求即源于此。
图11《梦华录》宋代点茶
其次是饮茶实践的传承与系统化。在择水标准的萌芽方面,《荈赋》提到“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首次关注水源选择;《茶经》进一步提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形成分级体系,从贵族对优质水源的偏好发展为全民饮茶的普适性准则,饮茶人群扩展到了民间。关于茶器的审美,《荈赋》记载“器择陶简,出自东隅”,指出茶器需选用特定地域的陶器;《茶经·四之器》则详列越窑青瓷等24种茶具,构建了完整的茶器系统。
第三是茶道精神的升华。《荈赋》认为茶可“调神和内,倦解慵除”,强调其提神功效;《茶经》则提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饮茶从生理功效升华为道德修炼。这一转变契合了唐代儒释道融合的思想背景,茶从“药饮”变为“心饮”。《荈赋》中的“酌之以匏”(贵族礼仪)反映了茶的阶层属性;《茶经》则通过普及饮茶法,使茶成为“与醍醐甘露抗衡”的全民文化符号。
最后是文献谱系与知识转型方面。魏晋时期,茶知识散见于诗赋、药典(如《荈赋》《广雅》);唐代陆羽整合碎片化知识,形成涵盖种植、制作、品饮的完整体系。陆羽的田野考察(如游历四川、湖北茶区)与文献考据相结合,体现了从“品物”到“格物”的学术转型。《荈赋》首次将茶事纳入文学书写,赋予其文化合法性;《茶经》则通过系统化论述,使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首部茶诗和首部茶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双重奠基。
三、中国六大茶类——一盏窥见千年风华的味觉地图
当英国人在19世纪还为红茶分类争论不休时,中国茶农早已用六大茶类体系解构了茶叶的终极密码:绿茶(0%发酵)封存春日鲜爽、白茶(5-10%微发酵)凝结山林月光、黄茶(10-20%闷黄发酵)酝酿中庸之美、青茶(30-70%半发酵)演绎水火哲学、红茶(80-95%全发酵)淬炼温暖底色、黑茶(100%后发酵)雕刻岁月年轮。这组精准的发酵程度数字背后,是自明代以来中国人对茶叶物质转化的科学认知与艺术创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六大茶类的味觉地图,你最pick什么茶?
图12六大茶类
图13六大茶类加工流程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我国绿茶主要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茶叶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茶很少见,甚至生活在黄茶茶区的人都不一定知道黄茶。会烧菜的人都知道青菜闷在锅里就会变黄。黄茶也是这样。黄茶在像绿茶一样杀青之后,通过湿热和干热两种方式让绿茶的茶叶变黄。
青茶亦称乌龙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我国主要的青茶有: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等。
红茶因干茶色泽、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以红色为主调而得名。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中主要有:祁门红茶、政和工夫等。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