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埔风云:少年壮志的觉醒
1924年夏,广州黄埔岛的黄埔军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员。在第一期学员中,有一位身材颀长、目若朗星的青年,他就是来自湖南石门的王尔琢。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而黄埔军校的成立,为无数热血青年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王尔琢出身于湖南石门的殷实之家,自幼接受传统私塾教育。1920年,他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附设中学,在这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王尔琢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他在入学考试中表现优异,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黄埔一期学员。
在黄埔军校,王尔琢结识了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先驱。周恩来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他对王尔琢的才华和品德极为赏识,亲自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尔琢在军校期间,不仅刻苦学习军事理论,还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成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成员。
1925年,王尔琢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在东征中,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惠州战役中,王尔琢率部担任敢死队队长,冒着枪林弹雨率先登上城头,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北伐烽火:铁军名将的崛起
1926年夏,王尔琢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他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三师党代表、东路军先遣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在北伐战场上,王尔琢率部转战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屡立战功。
在南昌战役中,王尔琢率部担任主攻任务。他亲自指挥部队攻打南昌城,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战斗中,王尔琢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取得胜利。此役,王尔琢因战功卓著,被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团团长。
1927年春,王尔琢率部向上海挺进。在途中,蒋介石委派两名亲信携带其亲笔信,游说王尔琢听命于他,并承诺委任王尔琢为军长。王尔琢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坚定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绝不背叛革命!”
三、井冈星火:红军骁将的传奇
1927年8月1日,王尔琢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参谋长。起义后,他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坚持武装斗争。在三河坝战斗中,王尔琢率部阻击敌人,激战三昼夜,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
1928年1月,王尔琢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他协助朱德指挥部队,在郴州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取得了“湘南暴动”的胜利。在战斗中,王尔琢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设伏歼灭敌军一个团,为湘南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王尔琢任红四军参谋长兼第二十八团团长。他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
在龙源口战斗中,王尔琢率部担任主攻任务。他采用“小集群冲锋”战术,组织党员、班长、老战士组成冲锋集群,秘密潜入敌军前沿阵地,与敌人展开近战。在他的指挥下,红军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占领了制高点,为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役,红军歼灭敌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打破了国民党军第四次“进剿”,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四、血色黄昏:壮志未酬的悲歌
1928年8月,红四军主力攻打湘南郴州,遭受重创,史称“八月失败”。在返回井冈山的途中,第二十八团二营营长袁崇全煽动两个连叛逃,企图投靠国民党军。王尔琢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部追击。
8月25日晚,王尔琢追至江西崇义县思顺圩。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叛逃部队驻地,喊话劝降。袁崇全见势不妙,乘王尔琢不备,连开数枪。王尔琢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年仅25岁。
王尔琢的牺牲,让红四军上下悲痛万分。毛泽东亲自起草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朱德挥泪长叹:“我军失去一位能将啊!”
王尔琢牺牲后,袁崇全带着几个亲信仓皇逃走。半个月后,朱德亲率红军攻入遂川城,处决了叛徒袁崇全。王尔琢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两个连的官兵,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五、精神永驻:千秋万代的丰碑
王尔琢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江西崇义县思顺圩虎形岭。1949年,江西崇义县人民政府为王尔琢立碑,萧克将军为墓碑题字。2009年,王尔琢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尔琢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是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是北伐战争的名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无数人。
在王尔琢的家乡湖南石门,人们修建了王尔琢烈士故居和纪念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都会前往王尔琢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篮,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王尔琢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悲壮传奇。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王尔琢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