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延续了近800年(约前1046年—前256年),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阶段。周朝以一次迁都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一、分界点:周平王东迁洛邑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周幽王被犬戎(西北游牧部落)攻杀于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周幽王统治时期,因宠幸褒姒、废嫡立庶引发内乱,加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导致王室威信扫地。

犬戎入侵后,镐京残破,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在诸侯支持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这一事件成为西周与东周的分水岭:

西周:从周武王灭商(前1046年)至周幽王被杀(前771年),共275年,都城在镐京。

东周:从周平王东迁(前770年)至周朝灭亡(前256年),共514年,都城在洛邑。

二、为何迁都?西周的崩溃与东周的开端

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外族入侵,但深层问题早已埋下:

1、分封制的弊端:

西周初年,周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如齐、鲁、晋等)巩固统治。诸侯需向周天子纳贡、出兵拱卫王室。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逐渐壮大,而周王室因土地和资源有限,实力相对衰落。

2、王室的内乱与失德:

周幽王废黜原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改立褒姒之子伯服,引发申侯(宜臼的外祖父)联合犬戎反叛。这场内乱不仅削弱了王室权威,还让外敌趁虚而入。

3、地理与经济因素:

镐京位于关中平原,虽有“四塞之地”的险要,但长期面临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胁。而洛邑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富庶,迁都既能避开犬戎,又能依靠东部诸侯的支持。

三、东西周的差异:从“天下共主”到“礼崩乐坏”

迁都后,周王室虽延续国祚,但权力和地位一落千丈,东西周的社会面貌截然不同。

1、政治格局:王权衰落与诸侯争霸

西周:周天子是“天下共主”,通过礼乐制度和宗法血缘维系统治。

诸侯需定期朝觐、缴纳贡赋,重大军事行动(如抵御外敌)也由天子号令。

东周:周王室控制的领土仅剩洛邑周边,经济、军事实力甚至不如中等诸侯国。

诸侯不再听命于天子,转而互相征伐,进入“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时期。

2、社会结构:贵族制瓦解与士阶层崛起

西周:社会等级森严,“士农工商”各安其位,权力集中在周王室和世袭贵族手中。

东周:频繁的战争和土地私有化催生了新兴地主阶级,底层士人通过才能参与政治(如孔子、商鞅),传统贵族制度逐渐崩溃。

3、文化思想:从“天命神权”到“百家争鸣”

西周:强调“天命观”,以礼乐制度规范行为,文化由王室垄断。

东周:王室衰微后,思想控制松弛,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兴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结语

“平王东迁”看似是一次被动迁都,实则是周王室衰落的缩影。

西周与东周的划分,不仅是地理方位的改变,更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节点。

东周虽以“周”为名,却开启了诸侯林立、变革求存的新时代,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埋下了伏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