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歇斯底里地一声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式掀开了秦末天下大乱的序曲。

咱们已经多次解释过了,像陈胜吴广这种起义的本身往往并不能对秦朝的统治造成多大的直接打击。但是,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破窗效应”,也就是其他人会以各种理由参与到反秦浪潮中来的。

比如当初陈胜称王之后,陵县人秦嘉、铚县人董緤、符离人朱鸡石、取虑县人郑布、徐县人丁疾等人纷纷起兵响应,率部在郯县(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围攻秦朝的东海郡。

陈胜听说这事之后,内心相当的兴奋和激动,真的觉得自己是众望所归的起义领袖了。居然派自己刚封的武平君前去郯县接管这支部队。



但秦嘉等人就感觉自己被严重冒犯了,你陈胜咋就给你一点阳光就灿烂起来了呢?咱们是起兵响应你,而不是起兵追随你。总不能我们说对你有意思,你就认为我们非你不嫁,或者就直接把我们当成你的女人,想睡就睡了呀!

拒绝被陈胜收编的秦嘉便自封为大司马了。啥意思呢?咱自创品牌了,以后跟你陈胜各玩各的。

然后,未能遂愿的武平君便各种跟秦嘉讲大道理,大致是要把格局打开,要同下一盘棋,要构建同心协力的统一战线……不堪其扰的秦嘉最终以扰乱军心之名把武平君给杀了。

其实大多数的民间起义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的,哪有那么多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多都是想浑水摸鱼捞一把的名利之徒罢了。



随后没多久,陈胜的张楚政权就被秦朝的章邯给击溃了,陈胜本人也死于自己的车夫之手了。

开启反秦这个赛道的陈胜一死,义军的局面就更加混乱了。名义上的带头大哥没了,大家都想当新的带头大哥嘛。所以秦嘉便和东阳甯君拥立景驹为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的家乡)。

这个时候,刚好碰到刚刚起事的刘邦被自己的手下雍齿反水,还被雍齿揍一顿,所以听说景驹的势力强大,便前往留县找景驹借兵复仇。

在这次借兵途中,刘邦在途中攻略下邳县时与聚党一百多人的张良相遇。刘邦和张良两人在对《太公兵法》进行专业探讨和交流之后,张良认定刘邦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便暂时依附在刘邦麾下,然后一起去见景驹。



但是,这个时候面对陈胜死后腾出来的权力真空,有想法的并不止秦嘉和景驹他们,广陵县人召平表示老大哥不在了,我就是老大。他当时在帮陈胜攻略广陵县,但没能攻下,听说陈胜已经崩了,而章邯率领的秦军又即将呼啸而来。便假借陈胜的名义,号令当时在江东折腾得如日中天得项梁叔侄,封项梁为楚王陈胜的上柱国,并说道:“江东已经平定,赶紧引兵往西攻打秦军。”

反正那样的乱世,封官许爵都不需要走正式流程的,张口就来就行了。

秦嘉那边已经支棱起一个独立小政府了,自然也不愿意对自己太过于寒碜了,直接把自己自封为上将军。相当于义军的军事首领。



而找景驹借兵的刘邦在砀县秦将司马夷发生了遭遇战,身边有张良的刘邦没那么好欺负,再加上刘邦可是砀县名流吕太公的姑爷,所以大发神威地三天打下砀县并收编砀县六千士卒,加上刘邦原有的兵力共计有九千人。砀县是刘邦的福地,后来在彭城之战惨败时,刘邦的大舅哥吕泽可是率领砀县子弟兵救了刘邦性命的。

一下子兵马近万的刘邦又感觉自身翅膀硬了,便要回去找雍齿报仇去了。



项梁在接到召平的任命和调令之后,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向西进军。途中也接收了东阳县的义军首领陈婴的两万人。然后在渡过淮河后,英布、蒲将军也领兵前来归属,总计兵力约六七万人,驻扎在了下邳。

这里必须要好好地介绍一下陈婴率两万人无条件接受只有八千兵力的项梁投诚一事,因为这背后充满了一个伟大母亲的纯朴智慧。陈婴其实是个读书人出身,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是被乡党公推为起义首领的,一下子就把队伍发展到了两万人的超大规模了。项梁来跟陈婴谈合并的时候,陈婴本来还有其他想法,但是陈婴的老母亲却对陈婴说:自打我嫁你们老陈家以来,就没听说你们老陈家祖上出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所以咱们不要欲壑难填,天大的福分也需要拿命去享受。咱看你这孩子就没有称王称帝的福分,不是一个当领导者的料,还不如安安分分做一个追随者……陈婴是听了老母亲的话才立马向项梁投诚的。陈婴后面也投靠了刘邦,并被刘邦封侯,其子孙后代后面的待遇都挺不错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人生的舍得之道就是这么神奇,越是强求越是容易一无所得,越是顺势不争越是容易无灾无通地人生圆满。我们有些朋友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过多地给孩子注入“不服就干”的思想,其实是需要注意的,因为暂时还真说不好那是成就了孩子还是害惨了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兵仙韩信也是这个时间段前来投靠项梁的。但职位不是很高。

项梁叔侄带领六七万部队以陈胜的张楚政权名义驻扎在了彭城,才跟张楚政权闹分裂而自立门户的秦嘉和景驹心里就不踏实了,便驻军在彭城县以东,准备抗拒项梁。



项梁一听就来劲了,本来还不好意思吞并你们,你们居然还主动来挑衅我们了?于是对手下的各路英豪说:“率先起事的是陈王(陈胜),现在他虽然下落不明,但那还是我们的老大哥,秦嘉这个臭不要脸的居然一喝水就忘了挖井人,敢拥立景驹为王,这是坏了江湖规矩的,咱们应该干掉他们!”

群雄也表示,这种无法无天、不知道谁是大哥的人确实该死,于是便一致同意去攻打秦嘉。

秦嘉显然是不经打的,被一击即溃了。秦嘉逃往胡陵县后,回军逆战,被项梁军所杀,秦嘉的部队也被项梁收编了。至于那个过了几个月傀儡楚王的瘾的景驹虽然当时逃走了,但不久之后便死在梁地。



项梁入主胡陵城后,打算率军向西进攻。

当时秦将章邯也一路平叛到了栗县,项梁派遣别将朱鸡石、余樊君和秦军交战。余樊君战死,朱鸡石的军队被打败,他逃亡到了薛县。项梁于是率军进入薛县,诛杀了朱鸡石。此时项梁的兵力已经积累到了十几万人。

项梁为什么要诛杀朱鸡石呢?因为朱鸡石人家也是义军元老,是有独立武装的,他是项梁的小弟,但并不完全从属于项梁。吃了败仗还敢逃?你是不是为了保存实力而作战不力呢?必须要送你上军事法庭。当然项梁也有兼并朱鸡石嫡系部队的考虑在里面。



项梁进驻薛县后,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也加入了他的队伍。这个人名叫叔孙通,是一名儒生,当时在秦朝当博士,靠忽悠秦二世胡亥说天下义军不足为惧,然后在胡亥开心的情况下偷摸着从咸阳陶回了老家薛县。这位儒士最后是向刘邦献上了自己的膝盖,并为西汉初期的皇权礼仪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位爷,后世著名的三姓家奴吕布见了他,都得乖乖叫一声祖师爷。



也正是这个时候,刘邦那个老六原以为自己纠集了上万部队应该能找雍齿一雪前耻了,但是依然被雍齿狂揍了一顿,于是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便决定来薛城投靠项梁了。

刘邦这次投靠项梁并不是简单的借兵这么简单的,借兵历史以来就是一种极其严苛的抵押贷款,是必须纳投名状的,所以其实就是一种利益交换——你帮我报仇、我给你当小弟。

项梁给刘邦增拨了士卒五千人,五大夫爵位的将领十个,让新收的小弟刘邦回去报仇。这次,雍齿没扛住,被打得丢失丰邑、逃奔魏国了。



此时秦将章邯进攻魏国的临济县,魏王魏咎派出魏相周巿前往齐国、楚国求救。齐王田儋、楚上柱国项梁分别派出将领田巴、项佗随同周巿前去救援魏国。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咋没露面呢?因为他早已被叔叔项梁安排独领一军去攻打襄城了。

项羽打襄城在后世是挺给他招黑的,因为项羽被襄城守军誓死抵抗而逼出了火气来了,在城破之后,把襄城给屠城了。屠城这事不人道嘛,所以拿这事黑一下项羽没毛病。但我想说的是,与刘邦并称为绝代双骄的刘邦其实后面屠城的记录并不比项羽少,可是很少有人说他残暴,反而夸他在关中“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有仁义之风。舆论永远是对失败者不够友好,而对成功者无限包容的。



项羽攻克襄城归队后,项梁也正式确定了陈胜的死讯,便把所有在外单独统兵的别将都召回到薛县议事。这次会晤被史界称之为“薛地会议”,是秦末一次至关重要的政治协商会议,为后面的反秦大业和天下格局定下了基调也埋下了隐患。

薛地会议的主题其实是著名谋士范增提出来的。当时已经七十岁的范增,听说反秦首领陈胜已死,而项梁叔侄在薛地已经混得风生水起了,便前往薛地给项梁献策。献了什么策呢?如下:

“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南公称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项梁听后就立即派人在民间找到当时正在替人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将其拥立为天下共主,为了顺从楚国的民望,仍然把他称作楚怀王。由陈婴担任楚国的上柱国,获封五个县的封地,跟随楚怀王建都盱眙。项梁自号为武信君。项伯、项羽等项氏宗亲与刘邦、英布、蒲将军、吕臣等别部将领共同参与拥立了楚怀王(都是带资入组的小股东)。

范增的这个建议在后世是被普遍赞誉的,而且当时项梁也是欣然接受了的。但说句可能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话——如果我是当时的项梁,我是会毫不犹豫地杀了范增这老匹夫的。



咱们仔细来看看范增上述的这段话哈。至于什么秦并天下中楚国最无辜咱们就直接跳过了,毕竟文化人最擅长地就是把自己说得特别无辜。

但是,范增把陈胜的失败归结为没有拥立楚王之后,这不是纯属放屁吗?秦嘉拥立的景驹是不是楚王后裔?怎么几个月内就灰飞烟灭了呢?后面坐拥天下的刘邦是不是楚王之后?人家不照样如鱼得水?陈胜的败亡是他的自身局限性决定的,跟他拥立还是没有拥立楚王之后没有半毛钱关系。相反,人家还没要一分钱广告费就把楚国宣传成了反秦领袖了。

这还没完!范增立马又把项梁叔侄的风生水起归因于他们是楚国名门之后,他们能有今天全靠楚人的认可和支持。这个老匹夫,楚国亡国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项梁叔侄亡命江湖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天下反秦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呢?你等人家项梁叔侄干出点成绩来了,屁颠屁颠地跑出来指点江山,说人家是靠楚字招牌而起家的。未经人苦、莫劝人善,你范增这么做、这么说很不厚道。



其实我们仔细去考虑一下范增的行为目的和逻辑,不能说他完全没没有公心,毕竟当时的反秦浪潮之中,楚国势力确实是一马当先的,利用楚国这面旗帜确实能够迅速确立头马优势。但是他真的没有私心吗?一个70岁的老头,早不出山晚不出山,等到人家项家人打出一片天地了,就屁颠屁颠地跑出来指导项梁革命了,为啥呢?不就是唯有这样,你范增才有重新参与政治的机会吗?

如果仅仅是因为范增对项梁叔侄有政治诈骗的成分在里面,其实我也不会如前面那么激愤地说,如果换作我是项梁一定会杀了范增的。人嘛,一定的精致利己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你范增让项梁去寻找放羊娃熊心来当新的楚王,这简直就是在给项梁叔侄挖坑呀!

圣米恩斗米仇,项梁把放羊娃熊心一下扶持到了天下共主的位置,熊心是会对项梁猜忌多一点还是感恩多一点?大家可以看看熊心后面把忘恩负义演绎到什么程度了?



反秦前期的局面都是项梁、英布、刘邦这样的武将打开的,你们这些中途出来耍嘴皮子的楚国旧臣,要想稳定地夺取一部分政治权力,你们会怎么干?会不会紧密围绕熊心去团结一部分打压一部分分化武将集团?你们这些楚国旧臣后面又把项梁叔侄打压成什么样子了呢?项梁死后,项羽被架空兵权,你这个老匹夫为项家军说半句话话了吗?还恬不知耻地以项羽的亚父自居。那是项羽杀宋义夺权,为了迅速稳定局面,没办法才跟你妥协的!

还有,那些自主武装势力为什么同意拥立熊心呢?很简单一个道理,没有熊心,他们就是项梁叔侄的马仔,但有了熊心,他们就是项梁叔侄名义上的同事了嘛!比如刘邦,原本就是项梁叔侄的马仔,但在项梁去世后,立马就被熊心政治收买了,然后冠冕堂皇地跟项羽政治上平起平坐了,甚至还后来居上了。

总而言之,薛地会议其实是改变项家人最终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一点很好理解,其实就跟现在的资本注入极其相似,明面上是想帮助你做大做强,但实际上就是资本入侵、控股之后在慢慢完成反杀、吞并……



薛地会议其实就是一场政治秩序重组的政治协商会议,跟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召开武林大会推选武林盟主是一个意思。

只不过很多人都知道人云亦云地跟着起哄说项家军的壮大是因为这次会议统一了政治旗号,却根本读不懂项家军其实是完完全全被人下套了,且一辈子也走不出来。

其实只要当时的项梁稍微政治觉悟高一点,就可以直接摆出“武林中的事就由武林中的人去解决”,什么拥立楚王后裔这种事自己不懂,也不愿意掺和。甭管你们如何说陈胜是败于没有拥立楚王后裔,即便不拿景驹去回怼,也完全可以说自己纯粹就是想推翻暴秦,至于其他的事情,都等到推翻暴秦之后再说嘛!



古往今来的文人都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可以产生巨大的助力,但是要论挖坑埋人,他们若说自己排名第二,就没人敢自称第一。比如项羽入主关中后,有儒生劝项羽定留在关中定鼎天下而没有被采纳,直接把项羽说成是“沐猴而冠”了。事实上,项羽要赶回去处理熊心这个让人极其恶心的政治包袱,真的就错了吗?要是项羽真的就留在关中了,估计他们又得说项羽有组织无纪律了。唉!一声叹息吧!

也许只有经历过自主创业的朋友才能真正读懂薛地会议。

打个比方吧!你明明是白手起家开始创业,然后一旦你把自己的事业做到了一定的规模,一定会有一些资本方来给你“上课”,说你单打独斗不是个事,要跟他们合作才有未来。你不同意?那资本方有一百种方法让你身败名裂!你若同意,那就请你把格局打开,咱们要服从大局,要有奉献精神,要学会受委屈,不能喧宾夺主……

咱跟一些年轻的孩子说,找对象多接触几个异性朋友是没错的,自主创业多去团结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没错的,但是,如果遇到那些价值取向不一致的人,你们但凡多跟他们说一句话,你们就注定会输得连裤衩都没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