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分别是秦国与赵国的中流砥柱,在两国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但在混乱的战国时期,可是七个国家,难道只有秦国与赵国才有绝世名将吗?若是其他国家有,那为何没有这四人出名呢?



遗憾结局

先来说一说比较出名的秦赵两国的名将,首先便是战国名将之首白起。

白起最有名的一战便是长平之战,那一战融合了他谋略与作战能力,堪称一绝。

白起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赵国军队,而此时的赵国的主帅是身经百战的廉颇。



在廉颇看来,秦军进攻过于迅猛,必须要尽全力消减秦军的士气,于是亲自设下三道防线,等待秦军自投罗网。

不过,他没想到白起能力如此厉害,还没有几天的时间,第一道空仓岭防线就被击溃。廉颇无奈只好收缩兵力,牢牢围在第二道防线中,双方形成绝对的对峙。



几年的时候秦国耗得起,但赵国已经耗不起了。于是,秦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奢。赵王听后,立马将廉颇换了下来,让赵括带兵出战。

显然纸上谈兵的赵括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白起采用诱敌之策,将赵军团团围住,致使其辎重尽断。



不久之后,他便等待着赵军自取灭亡。

最后近40万降俘被坑杀,也让白起成就杀神称号。按理说这么厉害的将军,秦国应该供起来才对啊,那他为何走向末路呢?



原来白起决定乘胜追击,却遭到秦国各大臣的阻拦,因为他们嫉妒白起的功高,想要趁势打压。秦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没有令其行动,白起大失所望。

至此,白起便不再上朝,即便是后来赵国攻过来了,秦王“三顾茅庐”,白起都没有答应带兵出征。



不仅如此,他还质问秦王当初的行为。

白起直接搞的秦王没了脸,随后秦军大败,秦王迁怒,直接逼白起自尽。白起于公元前257年去世,据说在公元前295年,白起就在军队中效力。



按照时间的推算,白起很有可能五十多岁就去世了。毕竟临死前还能带兵打仗,不可能是七八十岁的样子。



白起的结局让人可惜,而曾与其对战的廉颇更是令人遗憾。从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这件事就能看出,廉颇很有可能不受赵王的信任。

不过,长平之战的失利也不是廉颇的错,而后在攻打燕国的时候,廉颇还率军出征,攻取多个地方,算是一方名将了。



但即便是忠诚的廉颇也躲不过“功高震主”这四个大字,在下一任君王继任之后,廉颇的军权便被收了回去,更是由于其耿直的性格,遭到朝中大臣的排挤。

不久之后,廉颇走投无路,只能去往了魏国,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廉颇来到魏国就后悔了,想要借机回去,却被魏王一再阻拦。

当看到赵国使者的那一刻,他以为自己看到了希望,殊不知,正是这些使者将他的希望一一碾碎。



因为这些人回到赵国,就开始诋毁廉颇,表示其已没有能力再为赵国效力。赵国信以为真,此后只字不提廉颇的事情。

而廉颇从赵国辗转到楚国,一直想要得到赵国的消息,结果始终没有回信。最后廉颇抑郁而终,到最后也没有回到心心念念的赵国。



廉颇去世的时间和赵国灭亡的时间间隔很短,他是公元前243年去世,活了整整84岁,可以说老当益壮了,真是应了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善终与冤杀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将都要经历功高震主,被君主猜忌这一阶段。和白起不同的是,秦始皇对王翦可是颇有耐心。

王翦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帮助嬴政南征北战,父亲儿子齐上阵,接连拿下多个国家,亲眼见证秦朝统一六国。



也正是因为这样,王翦掌握兵权,王家在朝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就连王翦的儿子都在朝为官。但秦始皇却从未怀疑过王翦的忠心,这是为何呢?

原来王翦在带兵攻打各国之前,就早已向秦始皇许过愿,若是成功拿下,秦始皇便赏他房屋宅院、无数钱财。



每次打仗之前,他便会跟秦始皇讨要一番。其他官员见状,都觉得王翦不识好歹,就连王翦的儿子都看不下去,让父亲收敛一些。

但王翦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还向秦始皇要起了美女。秦始皇有些咬牙切齿,但该给的东西一件也不会少。



别人嫉妒得眼红,只有王翦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在保命。

通过自污名节的方式,向秦始皇表示自己对权力没有渴望,这才能躲过君主的猜忌。



因此,秦始皇才会亲口说出“不会杀你”的承诺。也正是因为这样王翦的后代才得以延续下去,并得到朝廷的优待。

王翦得以善终,那就不会英年早逝,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估计也是活到了七八十岁,毕竟王翦也是老当益壮。



而下面这一位,可以说是结局最悲惨的了,他正是战国四大名将的最后一位李牧。

李牧可是继廉颇、田单之后的重臣,曾经带领边防军攻打秦军。当然他也是一位谋略与作战能力于一身的大将,使用的还是廉颇曾经的战法。



秦军没有防备,只能背水一战,结果还是惨败,千名秦军被俘虏。

李牧一战成名,有望成为下一个廉颇,只可惜如此纯粹的武将还是败在了阴谋诡计之下。



当时王翦向秦王提议使用反间计,放些流言,让赵王误以为李牧与秦军有联系,这样赵国便能从内部不攻自破。

正如王翦所料,赵国内部也有许多看不惯李牧的人,开始进献谗言,还将“证据”摆在了赵王的面前。赵王大怒,直接下令斩杀,最终活了50多岁。



这就是战国四大将的结局,不论是多么厉害的武将,终究是躲不过君王的猜忌。

那么除了秦赵两国,其他的国家又有何新起之秀呢?



新起之秀

第五位是齐国的田单,不过在燕国被灭之后,田单到了赵国作相。

田单的宗亲世族在当时十分有名,也是流传已久的大族,因此即便是不太沾边的亲戚,也能当个小官,田单就是这样。



不过,齐国在七个国家中算是比较弱小的,在燕军兵临城下之际,齐军根本无力抵抗,接连失去城池,只有田单站出来,誓要与城池共存亡。

当时田单只是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官,但却凭一己之力凝聚了城池中的百姓与士兵,成功守卫城池五年之久,乐毅也攻了五年。



因为乐毅久攻不下,燕王对乐毅越来越不满,直接将其召回(不过乐毅害怕惩罚,离开了燕国)。但田单的危机依旧没有过去,没了乐毅,还有其他国家的军队。

因此,他以一招出神入化的火牛阵成功将燕军击退,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战法之一。



不过,齐国出名的不是田单,而是另一位孙膑。

作为鬼谷子的学生,孙膑与庞涓可是十分出名的弟子。但终究没能逃离世俗的纷扰,最后反目成仇。



庞涓是魏国的臣子,也是他将师弟孙膑叫下了山。结果却嫉妒孙膑的能力,暗中陷害于他,甚至还将其处以重刑。

幸好有齐国使者的帮助,孙膑才脱离危险,在这之后便成为齐国的谋臣,与魏国直接对上。可以说,齐国与魏国的战争,实际上是孙膑与庞涓的个人秀。



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始终压庞涓一头,他更是通过缩减锅灶的方式,让庞涓误以为齐国无力再战,从而主动走进圈套。

到最后,魏军大败,庞涓无奈自刎。而齐国在孙膑的辅助下愈发强大。



谁能想到孙膑与庞涓的矛盾是起于一本《孙子兵法》,果然能写书并流传的大将,就连孙膑这样的谋士都为之敬佩。

但其实庞涓根本不用这么着急,因为在他之前,魏国也曾有一名写下兵法的人,他便是吴起。



孙膑、庞涓可以称之为谋士,而吴起集谋士、军事家于一身。

他最有名的不是带兵打仗,而是在楚国实行的变法,成功将楚国国力增强了好几倍。楚国也因为有他,楚国令附近的赵国、魏国颇为忌惮。



不过,变法是一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就像商鞅变法,损害了那些贵族的利益。

吴起也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嫉恨,最后被乱箭射杀。



当然除了这些比较有名的人物,前面我们所说的燕国的乐毅也算是一号人物。在攻打齐国的时候,燕王受反间计的影响,要治其罪,乐毅只好逃到赵国。

即便后来赵国希望他能够回去,乐毅也始终不为所动,颇有一种宁死不屈的感觉。



而楚国也有两名有名的大将,他们分别是项燕昭阳,项燕这个人可是大人物,他毕竟是项羽的祖父,而陈胜吴广起义也会利用的项燕的名号。

不过,他在跟王翦的对战中,不幸战死,活到了56岁。



说了六个国家的名将,最后还剩下一个韩国,毕竟从始至终韩国的势力就很弱小,能拿得出手的唯有暴鸢。

不过,他也只在跟随赵国军队攻打秦国出现过,但依旧被秦军击败,估计有些拿不出手。



结语

以上便是战国十二名将,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赵国的廉颇和李牧、齐国的田单和孙膑、魏国的吴起和庞涓、楚国的项燕与昭阳、燕国的乐毅、韩国的暴鸢。

不过,这仅是后世的一种看法,毕竟“一千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又是你心目中的战国十二名将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