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春天的味道,一定少不了一口鲜爽的“春茶”。现今,不少爱茶人士在春天都免不了追随“明前茶”“雨前茶”的脚步。
实际上,古人对春茶的追捧更甚。早在唐代,茶农就只采春茶,秋冬茶一律留养。“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追春茶”这件事,从古至今,茶人们一直乐此不疲。
“春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用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的神农时代。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说法。中国茶虽古已有之,但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则是在唐代,而唐代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是陆羽《茶经》的问世。
“春茶”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的作品《冰柱》中,诗中云“满瓯泛泛烹春茶”。在唐代之前,茶既没有季节性的讲究,也不求鲜,甚至喝茶本身也不怎么被主流认可。先秦时期,茶叶的饮用药用、食用功能尚未完全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是食物加工的辅料,其目的是用以醒酒和调味。一直到茶圣陆羽的出现,才把喝茶以及春茶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相传茶圣陆羽尤其喜爱春茶。每逢春天到来时,他都会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找到优质茶叶,并将其带回制作。于是后世,便有了“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美谈。
古代“春茶”有讲究
陆羽在《茶经·三之造》开篇,便提到采茶的时机“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代使用的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约在3—5月之间,亦即在立夏以前采摘。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是清明前后,所采摘制造的茶叶称为春茶。由于产茶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所以时间有的提早些,有的推迟些,但均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陆羽《茶经·七之事》还引《本草·菜部》说:“苦菜,一名茶……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更说明了唐代采摘茶叶的时间是春采。
古人认为采茶需求早求珍,要按时节采制,于是将春茶细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3种。
社前,时间段指“春社”之前。古时,人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这天称为“社日”。如果按干支计日,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晚唐僧人齐己在《茶诗》中称“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火前,即寒食节之前。古人有寒食节禁火、吃冷饭习俗,故称“寒食”。
雨前,即谷雨之前,4月5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为雨前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很明显,许次纾认为谷雨时节采茶最佳,而对应公历时间已经是4月下旬。当然其中不乏对茶叶嫩度追求不同的原因。而对于江浙一带普通的炒青绿茶来说,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季节。
古人采茶讲究雨天不能采茶,晴天有云也不能采茶,必须是大晴天方可,且要在黎明破晓之前,趁着露水还在而采,一旦日出则必须停止采摘。晴天采茶是因为要在当天把一系列的工序完成,如果在阴雨天采茶制茶,则会在干燥程序上遇到障碍。
采茶的天气及时辰都具备了,接下来要采什么样的茶呢?
《茶经》有云:“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明黄德龙《茶说》亦云:“俟其曙色将开,雾露未散之顷,每株视其中枝颖秀者取之。” 古人选择枝条颖秀挺拔者采摘鲜叶,自然是取其最优品质采之,不知是否也有保护性采摘的理念。这种采摘方式对于茶叶成品品质及对茶树的保护来说其实是科学的。
古人采茶的手法也很细腻。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其中,“爪”指的是指甲,意为用指甲掐断,而不能用手指揉掐,担心人体气汗熏染导致茶叶不够鲜嫩洁净。所以,采茶工人多自带清水,将所采鲜叶投入水中以使其清洁丰润。
历代的“春茶热”
《茶经》带动了唐代饮茶的流行。饮茶之风席卷大唐,宫廷上下开始重视春茶。到了唐代中期,皇室规定,首批贡茶必须在皇室清明祭祖前送达京城。在唐朝后期,人们开始把茶的珍贵与采摘时间的提前联系在一起,有了“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还保留了不同地区发芽时间差异的认知空间。
此外,唐朝也出现了众多歌颂春茶的佳作。其中爱茶诗人白居易就有“尝羡吴兴每春茶山之游”的表述,好友李景俭每年在春茶上市后都立即给他寄来新茶。对此,他专门写了“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回谢,这可算是他的爱茶宣言了。
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宋代,饮茶蔚然成风。当时负责贡茶的官员为了争宠献媚,纷纷争相提前春茶的进贡时间,春茶的采摘时间也越来越提前,以至于春分那天就已经送到京城供皇室尝鲜了。
▲ 南宋·佚名《饮茶图》局部
宋代痴迷春茶的名人数不胜数,欧阳修《尝新茶呈圣谕》中“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概括了宋人对春茶的极致追求,上品茶的采摘时间已经前移到了春分之前。时人认为“茶茁其芽,贵于社前”。
到了北宋后期,茶农采摘的时间甚至已经提前到立春前后。当时的皇家茶厂——北苑贡焙常在惊蛰前三日就开始兴役开焙造茶,于是有“……飞骑疾驰,不出中春(春分,社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说的是春分那天就已经送到京城供皇上饮用了。另外,宋代人斗茶也重视茶的“新”,宋代唐庚在《斗茶记》中提到:“吾闻茶不问团挎,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不再一味追求春茶的早了,而是更看重春茶的发育程度。明代许次纾就钟爱雨前茶,他在《茶疏》中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在清代,乾隆对春茶的采摘时间非常看重。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到达杭州龙井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好,过早采制太嫩,过迟采制太老。
❖ ❖ ❖ ❖ ❖
自唐代诞生以来,从采茶时间到采茶方法,古人对春茶的追随从未中断。时至今日,爱茶人对春茶的盼望和热情依旧不减,春茶仍代表着茶的最高品质。
春茶,仍然是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转自:“九龙天乡茶”,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