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时间过得真快,2025年4月4日20时49分,我们将正式迎来清明节气,因清明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与此同时,清明节又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大日子。
清明最初只作为节气名称使用,并没有节日的属性。《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清明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不难看出,清明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和农事的重要时间节点。
清明作为节日始于唐朝,话说在这之前,以祭祀核心的节日还是寒食节,到了唐代,规定寒食至清明连休七日。这么一来,寒食节的墓祭习俗与清明的节气融合,清明逐渐从节气升格为了节日。渐渐地,寒食禁火、吃冷食、以及上巳踏青的习俗都被清明吸纳。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清明在当时已经成为拥有了祭祀、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吃青团等多种习俗的复合型节日,寒食节却成为了清明的“前奏”,而上巳节更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今年清明节不一般,可谓“60年难遇”
·第一,今年是晚清明。今年的清明节是在4月4日晚上20点49分,又是在农历的三月初七,属于晚清明。有农谚说:"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这句话是说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二月份温度回升就比较快,庄稼返青早,农作物一片青色。如果清明在农历三月份温度回升就比较晚,倒春寒比较多,农作物返青晚,田里的杂草都还没有开始生长,农作物生育期要推迟。
·第二,今年是闰月清明。这里说的闰月清明并不是说清明节出现在闰月里,而是说今年闰六月。有农谚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这句话是说闰月清明最好不要上坟,否则可能有灾祸发生。因此今年清明节上坟需要提防。
·第三,今年是双春清明。这里说的双春清明是说今年有两个立春,是一个双春年。有农谚说:"清明遇双春,遍地起新坟"。这句话是说如果清明节遇上双春,庄稼歉收,许多农民会被饿死,说明年景不好。因此今年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份,也被认为需要提防。
最美的5首清明诗词:
1.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这首诗堪称“清明第一诗”,短短四句,勾勒出烟雨朦胧的清明图景。“欲断魂”三字,写尽行人的哀思与孤寂,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又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2. 苏轼《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赏析】
苏轼在清明时节,看到梨花如雪,柳絮纷飞,不禁感慨人生短暂。“人生看得几清明”一句,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暗含豁达——珍惜当下,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
3. 晏殊《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赏析】
晏殊笔下的清明,少了几分哀愁,多了几分春日的明媚。燕子、梨花、黄鹂、飞絮……组成了一幅生动的清明踏青图。
4.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赏析】
黄庭坚的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生机的描绘,又有对生死哲理的思考。“贤愚千载知谁是”一句,道尽人世无常,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终都归于黄土。
5. 孟浩然《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赏析】
孟浩然在长安度过清明,城中车马喧嚣,城外春色盎然。而他独坐空堂,以茶代酒,思念远方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