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青则“清”,日月为“明”,清明”二字的原意为清澈明净。用作指自然万物时,就是天朗气清、月色晴朗之意,如元稹《使东川·西县驿》中“去时楼上清明夜”中的“清明”即为此意。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隐居深山,不愿接受封赏。晋文公焚山逼其下山,介子推宁死不出,最终葬身火海。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禁火三日,此后逐渐演变为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传统节日,也是自然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去,天气清朗,四野明净。


  时至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已不太冷了,而此时南方与北方的天气很不一样,北方干燥少雨,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南方湿润多雨,气候清爽温暖,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桐花此时已经开放了;二候田鼠化为鴽(rú):“鴽”为鹌鹑类小鸟,此时已开始活动,而田鼠则躲回洞穴;三候虹始见,指清明时节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首先是扫墓祭祖。清扫墓地即清理杂草,整理墓碑,使墓地整洁。祭拜祖先要摆放供品,焚香燃烛,叩首祭拜,寄托哀思。现在为了环保,鲜花祭奠亲人已成新习俗。


  清明节也有踏青郊游的传统,此时气温回暖,适合郊游、赏花。古人还认为,踏青郊游时放风筝能驱邪祛病,寓意吉祥。踏青郊游也是一场春游聚会,亲朋好友相聚,共享春日美景。


  清明节还有吃寒食与青团的习俗,以前,清明节前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团用糯米团子加艾草汁制成,口感软糯,寓意清新健康。有些地方在清明节还有吃鸡蛋、寒食粥的传统。


  如今,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从扫墓祭祖到踏青游玩,从饮食风俗到诗词文化,清明节的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思念。

  
◎文/澎湃新闻漫画/杨仕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