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这借款数额,一开始拟定借6000万英镑,后来又有1000万英镑的说法,最后定下来是2500万英镑,这是熊希龄核算后敲定的,觉得这数既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北洋政府也还得起。

借款年利率是5%,每年分两次付息,还款期限47年,从1913年借到手,得一直还到1960年。可这2500万英镑,实际到北洋政府手里的只有998万英镑。为啥呢?债券发行价格是票面的90%,2500万英镑一下子就折成了2250万英镑。列强还预先扣了部分利息,数额又降到2100万英镑。再加上得偿还庚子赔款、辛亥革命期间洋人的损失等款项,这么七扣八扣,北洋政府最后就拿到998万英镑。

但这善后大借款可不是银行直接放的贷款,而是一种债券,由列强在他们本国发行,向本国百姓募资,银行没实际出钱,却赚得盆满钵满。所以,中国参议院没通过借款合同时,法国公司找到陆征祥说,一旦参议院不认可,债券价格就会暴跌,没人买了。在各方压力下,参议院最后还是通过了合同。



债券一发行,市场反应那叫一个热烈。伦敦债市开盘半小时,债券价格就翻了6倍,国外民众抢疯了。第一天发行,第二天就因超额销售停售了。当时国外媒体说,中国靠清政府多年赔款积累的“信用”,赢得各国信任,才谈成借款条约。

那这笔借款到底还清没?实际上,1939年蒋介石政府就赖账不还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接不承认这笔债务。截止1939年的时候,咱已经还了3600万英镑,再加上五国银行团、海关延误收入等,相关方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1939年不还,是因为当时我国大部分领土被日本占了,债券抵押的盐税、海关税等收不上来,实在没能力还。



1987年6月,为解决香港回归问题,中英签了《关于两国历史遗留的相互资产要求的协定》。按协定,我国给英国2346万英镑,英国给我国380万美元,这里面就包括善后大借款,双方债务算结清了。可法国和美国一看,也想让我国给同样补偿,被咱果断拒绝。我们和英国谈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而你美国、法国来愁什么热闹,那里凉快那里呆着去!

说起来挺有意思,法国市场上的善后大借款债券没全兑付,现在在巴黎证券所还能买到,编号QS0018236107,备注是“5% 1913 china”。有些民国爱好者还会去买。2000年,单股债券价格不到5元,2019年最后一笔成交价是16欧元,19年价格还涨了不少!是不是特别有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