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沦陷区的货币状况那叫一个混乱。法币、日元、军用票、伪币都在市面上流通,背后实则是日本对我国发动的一场险恶货币战。要知道,经济战的威力有时候一点都不比热战小,就像美国通过加息政策,能让不少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日本发动的货币战,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强迫阶段(1937 - 1938 年):日军占领华北后,一门心思要把法币赶出华北。他们手段极其残暴,一旦发现百姓用法币,不仅钱会被没收,人还有可能被枪毙。在这种逼迫下,百姓无奈只能用伪币。这伪币是日本扶持的汉奸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行的,首脑是王克敏。这王克敏早年中过清朝举人,还在北洋政府任过职,后来却投靠日本,把蒋介石气得不行,甚至派人去暗杀他。不过王克敏运气好,汽车后座的日本顾问替他丢了命。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行的伪币,100元印着黄帝,10元印着关公,5元印着岳飞,1 印着孔子。日本把岳飞印在伪币上,简直厚颜无耻到了极点。但咱华北百姓有骨气,坚决抵制日伪货币,让日本这计划落了空。
破坏阶段(1938 - 1940 年):这时候日本又想出一招,用伪币大量换法币,再到上海把法币换成外汇。当时民国没有外汇管制,正好给了日本可乘之机。可市场情况复杂,国内伪币和日元等价,外汇市场上日元比法币贵,法币又比伪币贵,一些商人就趁机套利。比如商人用100日元换成150法币,再用150法币换成200美元,最后用200美元换回200日元,凭空就赚了100日元,差点把日元体系搞崩溃。日本发现后,赶紧出台应对办法:一方面禁止湖南地区的法币流入华北,杜绝商人投机;另一方面,把华北地区的法币强行贬值到六折,让法币比美元还便宜,断了商人套利的路。
取代阶段(1940 - 1941 年):日本和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简称储银券)。储银券和法币挂钩,1941年,50储银券能换100法币。1942年5月,日本直接禁止法币流通。到 1945年9月,储银券发行总量高达4.6万亿。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规定,储银券按200∶1的比例换法币。要是1941年有人被迫用100法币换了50储银券,到1945年,这50储银券只能换回0.25法币,好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
不过,就算日本发动货币战,法币在一段时间内还是相对坚挺,这多亏了国民政府的一些措施:
外汇管控:1938年,国民政府出台外汇审核政策,规定法币兑换外汇得经过中央银行统一审核,有效挡住了日本套取外汇的路。
鼓励储蓄: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实施《节约建国储蓄条例》,保障储户本金和利息安全。后来又推出《节约建国储蓄券条例》,发行各种面额的储蓄券。百姓认购储蓄券有两种选择:一是存满6个月后支取,周利率0.75%;二是不记名储蓄券,能随时转让,周利率0.85%。换算成年化利率,都超过40%了。
民众信任:百姓怀着爱国情怀,对法币充满信任。这份信任成了法币保持坚挺的重要支柱。
抗日战争可不只是军事上的较量,经济领域的斗争同样激烈。这场战争不仅考验国家的军事实力,更考验民众的信念。像王克敏这样的卖国求荣的知识分子,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