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及100多年前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涌上人们心头的往往都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等字眼,其实也不皆都是如此。
昔日的中国的弱小才造就了列强对其的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条约内也有相对公正的条约。
正是在诸多条款当中的某一项正当的条约签订给了当代中国带来难以言说的好处,北洋政府的无心之举却造福了后代中国,留给后世一张北极“入场券”。
究竟是什么样的条约会有如此的作用?
公正条约
早在二十世纪初,自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去世之后,此时的中国可谓硝烟四起,不亚于三国时期的又一场“群雄逐鹿”。
各地军阀混战,谁也不服谁,都喜欢用手中的军事实力在这片土地上一较高下,用“你家唱罢我登场”也丝毫不违过,北京城在一个又一个军阀的手里几经转手。
此时的中国内战频频,各地割据一盘散沙,根本无力抵抗来自外部的侵略势力。
相反的,却是军阀纷纷与外国人达成合作,像是一个个“傀儡”般,维护其与之合作的国家的相应利益。
可是对于战乱的中国,此时的唯一合法的政府只有一个就是“北洋政府”,虽然其中多有派系之争,争夺政权,但是对外开展外交的更多的是以“北洋”之名。
恰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北洋政府主要由直系的曹锟、吴佩孚执政时期。
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方,虽然国力匮乏,积贫积弱,毫不犹豫从中国派遣14万民工开赴欧洲支援负责后援工作。
此外,中国政府更是为欧洲战场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虽然没有直接派兵参与到一战的战事当中,但是其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此战,中国的国际地位终于得到了世界各国列强的认可,得以保持“战胜国”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参与外交事务。
一战之后为,战胜国的西方列强为了瓜分斯瓦尔巴群岛利益的利益,各国互相掣肘通过一个又一个条约来进行“分赃”。
为了拉拢更多的国家来制衡强国,法国政府特地向中国发来了邀请,因为他们认为作为战胜国,中国有资格参与到条约当中来。
直到1925年,在法国的邀请下,中国作为33个国家当中的一个,共同加入到《斯瓦尔巴条约条约》当中。
面对来自法国这个西方列强的邀请,中国的外交部官员也不敢有任何得罪之处,只能强皱着眉头在条约上签字。
毕竟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斯瓦尔巴群岛相隔在大西洋的彼岸,对当时的中国没有说任何作用,带来不了任何的利益,最多又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此时的中国正在忙于军阀混战,北洋政府的高层根本无暇顾及这些“面子工程”这些但是这些官员却殊不知,一纸条约的签订将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利益。
“北极”入场券
或许再百年前的官员眼中,昔日的一纸条约只不过是一张可有可无的“废纸”,可是时过境迁,新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这张条约新的意义。
直至1991年我国科学家高登义在前往挪威进行考察时,才时隔半个多世纪再次发现了这一重要的“证据”。
在北洋政府签订的条约当中清楚地规定到:“条约承认挪威对该岛的主权,缔约国的公民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可以自主进入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这也就为中国的公民前往北极的科研和考察无疑是发放了一张免费的“入场券”,这个消息被发现后传入国内引发一片震惊,中国终于也有参与北极科研的“合法资格”。
要知道中国作为太平洋东海岸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中国相距几乎可以说是相隔一个“俄罗斯”那么遥远。
中国即使是想要参与到北极的科研当中,一窥“北极”的神秘面容,迟迟都没有办法,北极的“秘密”一直都为北极圈延岸地区的国家所紧紧地握在手心里。
直到高登义的这一发现,这无异于是一下子为中国提供了合乎国际法的依据。中国大可以根据借助此条约为跳板,合理合法的参与到北极的科研和考察项目当中去。
这一发现对于日后中国的北极科研考察的意义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造福后人
如果要以全球各个大洲大洋的开发程度来评判资源的丰富程度,北冰洋毫无疑问绝对可以独占其中一席。
北冰洋处于北极圈附近常年的极寒,导致无人可以踏足其中,这也导致其中的资源常年深埋在冰川海洋内部,较低的开发程度导致其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作为北极圈的延岸国家的美国,挪威,俄罗斯等国,早已磨刀霍霍,将刀刃插入北极的内部,希望借助地理位置之便,早日抢占先机来“分一杯羹”。
甚至不惜用在北极圈的冰岛上插国旗的方式,宣示其在北极圈的势力范围。
中国为了早日实现对北极的科研考察,在1996年便提出要重新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当时甚至被西方国家看不起中国的此番举动。
可是当2004年的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建立,狠狠的让西方国家大跌眼镜,中国也成为继美俄之后的第八个建立科考站的国家。
一百年前的条约的签订,也为中国在该群岛提供了开发资源的合法权利,面对着上百亿吨的资源,中国也终于可以投入到其中实现共享和发展。
尤其是现代,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圈周围的资源和新航道的开辟作用越发明显,中国投入其中也是为了未来而进行全球的战略布局。
国运来了有时候挡都挡不住,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最新研发的“极地”号破冰船使百年前的条约“活”了起来,百年签的条约却造福了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