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东北解放军,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支百战百胜的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三大战役打了两个,战绩足够辉煌。但鲜为人知的是,东北解放军曾经在解放战争初期连续战败,形势一度十分危急。但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东北民主联军就扭转了局势,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终将东北数十万国军围歼。那么东北解放军为何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就反败为胜呢,两点原因是关键。
日本投降后,鉴于东北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国共两党开始争夺东北。战争爆发前,东北民主联军由于比国军早入关,因此控制了许多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随后老蒋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并请求美军派军舰和飞机帮助自己往东北运送部队。战争爆发初期,在兵力上占据微弱优势的东北民主联军却连战连败,一直退过了松花江。这是为啥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武器装备远不如国军。一些朋友对此可能会有异议,认为当初苏联红军撤退时给了我们许多武器,但事实上只有最早起入关的曾克林部和李云昌部得到了一些装备。后期进入东北的部队为了赶时间,都没有带重武器。而杜聿明统领的国军大都是老蒋的嫡系部队,其中还包括了新一军和新六军等王牌主力,双方在火力对比上差距非常明显,这就是东北民主联军在战争初期接连失利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杜聿明是国军中难得的帅才,战术运用得当。解放战争中,杜聿明的表现要比陈诚、顾祝同、王耀武、薛岳和胡宗南等人好得多,堪称国军中表现最好的统帅级人才。他率部进入东北后,一路猛攻,没有给我军任何休整的时间,仅用半年时间就占领了辽西全部及沈阳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等重点城市,东北民主联军被迫退过了松花江,形势十分危急。
但仅仅一年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就扭转了战局,由防守转入全面进攻,国军不断失利,最终被全歼。我军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反败为胜,这两点是关键。第一点是我军采用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新战法。不再一味和国军争夺大城市,而是在一些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发展部队,建立根据地。而国军每占一地都要分兵防守,这样一来,机动兵力大为减弱,只能被动防御。
第二点是陈诚取代了杜聿明,而他的军事才能和杜聿明根本没法比。杜聿明在东北连战连捷,出尽了风头,这让陈诚十分眼红,他认为此时东北大局已定,就急忙前来“摘桃子”,豪言“六个月解决东北问题”。陈诚一上任就四处出击,结果被我军各个击破,损兵折将,国军由此开始走下坡路。大好局面被陈诚搞成了一团糟,这也是后来不少“国大代表”要求“杀陈诚以谢天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