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949年1月,蒋军为加强京沪杭地区的防卫,阻止解放大军过江而组建了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时任陆军副总司令的关麟征出任总司令的呼声很高。

结果并不出人意外,关麟征落选,汤恩伯当上了这个总司令。

如果说,关麟征落选的理由是因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主力部队大多是汤恩伯原第31集团军的部下,指挥起来更加方便的话,倒也说得通。

可让人发笑的是,关麟征落选的理由竟然是“不懂上海话”。

很明显,这个理由就是在捉弄关麟征。

这是自1948年末,蒋氏要任命关麟征为陆军总司令,并且在报纸上已经登载了消息,可不久,这个任命就以“溪口电话手令遗失”为由不了了之后,关麟征遭到的第2次捉弄了。

不想让关麟征当陆军总司令?可以。

不想让关麟征当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也行。

但以这种蹩脚而可笑的理由来搪塞关麟征这位毕业于黄埔1期,并且在抗战中立下殊勋的猛将,真的好吗?

当然不好了,这是在人格上羞辱关麟征。

由此可见,在蒋军覆灭之前,上至蒋氏,下至普通工作人员,其精神都已经不正常了。

不然,他们岂能拿出这么不正常的理由来阻碍关麟征出任以上两个重要军职呢?

至此,关麟征终于明白了,他在蒋氏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信任。

不然,蒋氏也不会任由他受到这般屈辱。

这也是他为何会在1949年秋辞去军职,不肯赴台而要留在香港的原因。

作为和蒋氏打了半生交道的人,他太了解蒋氏的为人了。

一个失去蒋氏信任的人若赴台,等待他的又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何况还有一个虎视眈眈,放言称,“他敢来吗?” 的陈诚等在那里。

那么,作为一直受蒋氏看重且重用的人,关麟征又是如何失去了蒋氏的信任呢?

严格来说,关麟征对蒋氏还是抱有着感恩之情的。

那还是在1925年2月,黄埔学生军首征陈炯明时。

1925年2月14日,黄埔学生军兵临淡水城下,这是黄埔学生军亮相以来的头一次硬仗。

虽然打下了淡水城,但黄埔学生军损失惨重。在头一次东征结束后,黄埔校部把1期同学录编辑成集,蒋氏作序,在其中就提到了关麟征。

只不过,那时候关麟征并不叫关麟征,而叫吴麟征。

有的资料上说,关麟征由陕西出发报考黄埔军校时,是冒用了同乡吴麟征的名字。

这个说法没问题。

因为那时候在报考黄埔时,冒用名字的事并不罕见。

比如郑洞国,报考黄埔时去晚了,后来冒用了同乡黄鳌的名字。

因为黄鳌害怕一次考不上就报了两次名。通过后,就空下了一个名额,然后就把这个名额给了郑洞国。再然后,郑洞国就以黄鳌的名字考上了。

后来,黄埔军校知道了也没咋地。

只不过,冒用吴麟征并不是在吴麟征的照凭上改“吴”为“关”,而是关麟征就是冒用了吴麟征的名字报考了黄埔军校。

在一次东征时,名字仍然没有改过来。

不然蒋氏在其作序中,也不会提到此战受伤的学生中有“吴生麟征”这个名字。

至于关麟征何时改“吴”为“关”,详细时间不得而知,大概率是在淡水战役关麟征负伤,伤愈后被任命为连长这个时期改的。



图片来自网络

有照片为证。

当时,关麟征左腿膝盖被打断。

以当时的医生水平,只能是施以截肢。

而关麟征满腔抱负未得施展,面对绝境拔枪自誓,若锯腿就不要命。

蒋氏看关麟征是条硬汉子,就送他去香港寻医,这才保住了关麟征的左腿。

如此一来,关麟征自然对蒋氏感恩戴德,二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1927年8月,蒋氏在新桂系的步步紧逼中,只能下野暂避风头。

下野后,蒋氏秘密把一些和他贴心的黄埔生们召集起来,嘱咐大家要掌握好部队。

关麟征的态度是异常坚决地支持蒋氏,让蒋氏大感欣慰。

蒋氏复出后,关麟征也以昔日的忠心连获提拔。

在此期间,关麟征虽与陈诚产生了龃龉,但有蒋氏撑腰,关麟征的晋升速度并没有减慢,短短几年间,就被就提升为第25师师长。

不过在此期间,关麟征确实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弱点。

比如在部队内只信任陕西人,有拉帮结派的倾向;在部队内独断专行,有军阀作风的倾向。

这些弱点让本来想把其培养为17军继承人的徐庭瑶对其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确实,关麟征确实有以上所说的弱点,并且关麟征对徐庭瑶的培养虽然感谢,但并不过分看重,因为他是想自成一派,而不是上面有一个大佬。

长城抗战中,关麟征再次负伤。

在开战之前,关麟征对东北军提出的让25师顶在一线接替东北军防线的要求很抗拒。

因为他们奉命赶到古北口战场是来增援的,而非换防的。

因此,关麟征提出,要把部队设在二线,可却被东北军拒绝。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杜聿明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他觉得可以接替东北军的防线。

理由是东北军早晚会守不住阵地,若弃阵地而逃,反而会冲垮25师在二线的阵地。既然如此,那何不由25师顶在一线,让东北军守在二线呢?

怎么说呢?

关麟征和杜聿明各有其道理。

关麟征对东北军是不信任的,这份不信任来自于派系之间的斗争。

而杜聿明呢,倒也不见得信任东北军,只不过他更在意的是如何打好这一仗。

后来双方做出了折中,东北军撤出一线,只留一个团驻守,其余阵地由25师接手。

果然,战斗打响后,东北军那个团不告而撤,直接让25师阵地露出了破绽。关麟征为了补空,亲率部队救援,以至于战场上受了重伤。

虽然从结局来看,关麟征是对的,杜聿明是错的,但从全局来看,杜聿明的做法是对的。

但杜聿明对嫡系与杂牌之间的矛盾还是看的不够清楚,没有关麟征了解的深入。

很多人都说关麟征与杜聿明之间的矛盾是关麟征害怕杜聿明在部队内搞自己的一套,影响了关麟征的威信。

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对,虽然有这个成分在内,但更重要的是,关麟征和杜聿明在治军思路上、战术使用上,乃至于在战略位问题上的考虑都不在一个步调上。

因此,二人分开是必然的。



图片来自网络

“西安事变”是对黄埔系军官们一次巨大的考验,因为黄埔系2号人物何应钦明显是不想让蒋氏回来。

“西安事变”结束后,何应钦遭到了蒋氏一系列的打击,可作为何应钦派系的关麟征不仅没受到苛责,反而受到蒋氏大力赞赏。

当时,黄埔系军人对如何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何应钦、刘峙,他们想的是进攻西安。另一派则是顾祝同,他们不想进攻西安。

作为何应钦派系的将领。关麟征也是支持进攻西安救出蒋氏的。

可在“西安事变”结束后,关麟征却没有受到蒋氏的任何批评。

这是因为,关麟征虽然看起来是站在何应钦一边强烈要求进攻西安,但与何应钦的出发点不同。

何应钦要派兵进攻西安的目的是要除掉蒋氏,而关麟征的目的则是要救出蒋氏。这一点蒋氏看得还是很清楚的。

抗战爆发后,关麟征也是屡立战功,在保定会战、台儿庄之战、武汉会战、一次长沙会战中均有不俗表现,也成为了继胡宗南之后第2个担任军团长和集团军总司令的黄埔1期生。

1940年,关麟征奉调广西柳州休整,开始为期5年的镇守滇越边境时期。

这也是关麟征为何在抗战中后期没有太多表现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这是蒋氏把关麟征雪藏了起来。这个说法值得研究。

大概率的可能是蒋氏需要在滇越边境放一员大将镇守,这是委以重任的表现,而非雪藏。

抗战胜利后,蒋氏调关麟征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并把其主力第52军调往东北战场。

若能成行,关麟征则成为继胡宗南称长官之后的黄埔1期生中第2位长官。

可没想到,这次任命被杜聿明“截和”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陈诚在暗中捣鬼。

这个说法同样值得商榷。

当时,陈诚担任蒋军“参谋总长”,他是有这个能力向蒋氏进言调换人选的。

但如果说陈诚仅是出于私心,也不尽然。

当时调往东北的只有两支部队,一是关麟征的第52军,二是原汤恩伯系统的13军。可随着杜聿明在云南解决了龙云之后,原留在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原属于驻印军和远征军的部队,如第71军、新1军、新6军都要调往东北战场。

相对于关麟征,杜聿明无疑对这些部队更加了解,因为调往东北战场的主力部队新1军和新6军都有杜聿明派系的影子。

而且,到东北任职不仅仅是打仗的问题,涉及到军政各方面的因素。相对于脾气暴躁、不能吃亏的关麟征而言,老实忠厚且行事比较圆滑的杜聿明无疑更加适合这个岗位。

再加上杜聿明因在云南和龙云之间发生的矛盾给蒋氏“背锅”,蒋氏也需要在其他地方对杜聿明予以补偿。

因此,关麟征在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不久,就被杜聿明取代了。

蒋氏也知道亏待了关麟征,因此,在1947年10月,关麟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

1948年8月,关麟征被任命为陆军副总司令,仍兼任军校校长。

1948年末,蒋氏面临第3次下野。

在此之前,蒋氏找关麟征谈话,想要任命关麟征为陆军总司令,其目的在于依靠关麟征抓住黄埔系军权,并且这项任命已经在报纸上登载。

关麟征也认为这个消息是真实无疑的,因此他才会拜会当时的“参谋总长”顾祝同,商讨交接事宜。

可接下来的事情让谁也没想到。

由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的“国防部”官员竟然以“溪口电话手令遗失”为由来推搪。

如果仅是“手令遗失”,那补发一份就是喽。

可一向与关麟征交好的何应钦,这一次没有站在关麟征一边。

很明显,这是蒋氏在幕后施展的手段。

关麟征很不理解,既然你想要让我担任陆军总司令,为何又要突然来这一手呢?

究其原因,还是关麟征和新桂系走得太近了。当时蒋氏虽未下野,但在新桂系的压力下,下野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

关麟征在这个时期突然与新桂系走得太近,在蒋氏的心目中,这就是改换门庭。

没当上陆军总司令,还有其他机会。

就在关麟征谋划着要出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时,这个职务又被汤恩伯给“截和”了。原因跟上文所说一致。

京沪杭地区是蒋氏的发家之地和财源汇集之地,这么重要的地方,又岂能交给与新桂系走得太近的关麟征呢?

因此,又一个笑话产生了,那就是关麟征“不懂上海话”,不能当这个总司令。



李宗仁 图片来自网络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接替蒋氏代行职权。

在此之前,李宗仁找关麟征谈过一次话,核心内容是,陆军总司令这个职务他想交给粤系将领张发奎,想让关麟征出任参谋总长,挤掉蒋氏的嫡系顾祝同。

李宗仁这也不是啥好心好意,他之所以把仅次于三军统帅的“参谋总长”这个军中职位交给关麟征,也是想通过关麟征起个带头作用,以便于他能更好的掌握嫡系部队。

因为相对于老谋深算的顾祝同,关麟征无论从资历、阅历乃至于头脑方面都更好拿捏一些。

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交给张发奎,还可以拉拢住一批粤系将领。

这个算盘,李宗仁可谓打得呱呱叫。

如果说关麟征对“参谋总长”这个职务不动心,那也不现实,它毕竟是仅次于三军统帅的军中职务。

可若接受了这个职务,就要挤掉黄埔元老顾祝同。

而顾祝同是什么人?那是蒋氏嫡系中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

若关麟征这么做了,那无疑是在背叛蒋氏。哪怕他没有做过任何背叛蒋氏的行为,可若接受了这个职务,那就相当于背叛了蒋氏。

1949年2月23日,蒋氏在溪口召见关麟征和宋希濂。

在谈话中,蒋氏突然煞有介事地想起了一件事。

他对关麟征说,“我离开南京的时,曾经叮嘱何部长和顾总长,让发表你为陆军总司令,为何至今没有动静?”

听完讲这句话,不知何关麟征心中是何种感想?

关麟征也是久经风雨之人,他在蒋氏面前是肯定不会说出“溪口电话手令遗失”这种话的。

紧接着,蒋氏的话让关麟征一惊,“听说李宗仁找你谈过,答应让你当参谋总长?这是他分化我们的企图,你可不要上当。我的意见是,你还是当陆军总司令为好。”

蒋氏说的头一段话是来敲打关麟征,意思就是说,你若不听我的话,是肯定不会当上陆军总司令的。

第2句话的头一层意思是来恐吓关麟征的,意思是说,你和李宗仁的谈话虽然机密,但我还不是说知道就知道了?这世上的事儿,有什么能瞒过我?

第2层意思又对关麟征进行了许愿,只要你听我的话,你还是能当上陆军总司令的。

这一打一吓一拉,其中的权谋之术,蒋氏可谓炉火纯青。

此时,关麟征心中的怒火恐怕已经到了临界点了,他强捺住内心的愤怒,点头称是。

1949年3月,张发奎出任陆军总司令。

4个月后,焦头烂额的张发奎卸去职务。1949年7月,关麟征终于当上了陆军总司令。

可此时的关麟征与蒋氏之间,早已经互不信任了。

在担任陆军总司令期间,关麟征勉强帮助老蒋制定了撤退计划。

1949年秋,关麟征辞职,从此退出军界。在由成都赴台途经香港时,以探望病重的父亲为由留在了香港。

事后证明,关麟征留在香港的选择是正确的。

他太了解蒋氏的为人了,他若赴台,免不了受到蒋氏和陈诚的清算。

在蒋氏的字典里,究竟有无背叛他的真凭实据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关麟征与新桂系走得过近,本身就是原罪。



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