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有三大主力师,分别是林彪率领的115师,贺龙领导的120师以及刘伯承指挥的129师,其中林彪、刘伯承不需要多说,他们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这两师的政委、副师长也迅速冒尖,为何唯独早早“出道”并最后官至开国元帅的贺龙,却是在抗战开始就处于“变隐身”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应该说,贺龙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进退,其实与其掌控的晋绥根据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按照原本的计划,120师的目标是在河东站稳脚跟,尤其是经营晋西北、绥远一带,抗战爆发之后,贺龙率部直插冀中,与当时武器占优的日军进行苦战,而就在这个档口,阎锡山却不仅消极抗日,而且还趁机进攻晋西南、晋西北,贺龙120师的根据地还不牢固,只能回师援救。此时贺龙的军事生涯也就发生了迅猛的改变,从抗日前线将领上退了下来,从此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他都没有重回一线指挥官的序列。
有人说,这其实是贺龙在与日军作战时遭到了日军的毒气进攻,身负重伤,应该说,这一说法至少是不严谨的。一方面,贺龙未再重返一线,主要是因为晋绥根据地遭到了阎锡山与日军的联手进攻,只能回防;另一方面,徐向前也曾因伤被迫留在延安,但最终还是在解放战争开打之后,重新走上了一线指挥官的前线。贺龙如果是“负伤”,早就和徐向前一样,在养好伤之后继续跑到前线指挥部队,然而却并没有。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内晋绥边区的重要性,该地位于黄河、太行山、大青山的交加地区,虽然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物产也很少,但该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比如说,他北面是傅作义、东南是阎锡山、向东是日占区,是敌方控制的“薄弱环节”,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区,同时它还承担着拱卫延安的重任,所以,要将这个地方建设好,守住,一般的将领是不行的,必须要重要人物坐镇。
于是,本身就负责这片地区的贺龙也就“责无旁贷”,而事实也证明,贺龙干得很好,不仅将晋绥解放区建设成为了陕甘宁地区的“桃园”,而且还成功守住了,为后来解放晋西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连毛主席在1947年的会议上都说,陕北军事、财政上“以依靠晋绥为主”,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数据显示,自1945年以来,贺龙在山西建立了14座兵工厂,年产炮弹4000多发、迫击炮弹7.5万发,子弹15万发……
后来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王政柱也回忆,当时西北野战军所需要的粮食,也主要由晋绥边区人民群众从千里之外运到陕北。正是因为晋绥解放区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贺龙被誉为陕甘宁的“萧何”。看到这,大家也就知道,为什么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此前大名鼎鼎的贺龙却“隐身”了,因为贺龙去做没人注意但却异常重要的后勤工作了,甘愿做革命事业的绿叶,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