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临帖不倦,赵孟頫版《圣教序》凭什么封神?

晋唐书风,以二王书法为核心引领。赵孟頫一头扎进“二王”的书法世界,如痴如醉,夜以继日地勤奋练习,这一练便是数十年。在众多“二王”作品中,有一部作品让赵孟頫尤为倾心,那便是《圣教序》。



或许有人会疑惑,《圣教序》并非王羲之手笔。的确,此作是怀仁和尚从王羲之的三千多部法帖中,精心挑选出一千多个行书精华字,重新集结编纂而成,被誉为最早的集字书作,开创了后世新的学习方式,堪称书法界的“王羲之宝库”。它汇聚了王羲之笔法的全部奥秘,自诞生起,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后世学书者不可或缺的范本,赵孟頫自然也不例外。



赵孟頫开启了长达多年对《圣教序》的临习,每一次临摹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他在元皇庆二年(1313年)所临习的版本。彼时,赵孟頫已六十岁,书法风格愈发成熟。此帖笔势遒劲圆融,全卷文字细腻精准,每一个字都像是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行笔流美从容,毫无飞白与生涩之感,仿佛山间清泉,潺潺流淌,自然而流畅。字里行间充满散淡温润之风,起笔以尖峰入纸,点画轻盈润丽,起承转合干脆内敛。外表看似柔软,实则内在笔力强劲,达到了行书的顶尖水平。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赵孟頫在临习过程中对笔锋的转折和顿挫把握得极为精准,墨色运用也十分巧妙,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集王圣教序》原帖制成后以刻石方式流传,纸本原稿早已失传,存世供后人学习的多为拓本。拓本笔迹较难辨认,王羲之那种行笔的飘逸遒劲之气也几乎消失殆尽。而赵孟頫临摹的这件作品,不仅完美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意,还成功还原了王羲之书法的气韵,甚至比原本更加生动。



很多人认为米芾是临摹王羲之最像的人,米芾笔法多变,能还原王羲之的字形与用笔,却难以将晋人的风流萧散之韵刻画而出。但赵孟頫此作在笔法上圆融灵秀、婉转多姿,让字体呈现欹侧姿态,内在气韵上也颇为疏灵,可谓将拓本给 “写活”,笔笔都似王羲之 “重生”。



在元代至今的700多年时光中,赵孟頫的这版《临集王圣教序》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时常临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笔法技艺,提升自身书法水平。这不仅是赵孟頫与王羲之跨越时空的笔墨对话,更是中国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