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年的大都皇城内的梨园乐声袅袅,此时的元廷之中又在准备了庆贺祝寿要事,而在元廷出仕的赵孟頫就不得不为其送他贺词,此作便是他于61岁时所书的《万寿曲》。

此刻的他,手握紫毫笔,面前铺展着宫廷特制的云纹笺,墨香混合着御苑桃李的芬芳,在宣文阁内缓缓流淌。开篇"春满乾坤"四字,笔势如宫门初启般雍容舒展;至"万寿无疆"处,墨色突然饱满如朱砂御印;结尾"永享遐龄"又复归清雅,仿佛乐师收束琴弦的余韵。


图/元军庆祝大捷。宋军在崖山战败,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幼帝赵昺与10万军民跪别先祖,跳海殉国,宋亡

而在落款处写到了“臣孟頫”字样,这几个字成为了他日后被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当他呈上这么一份贺词之后,就再也无法抹去的污点。

《万寿曲》是赵孟頫于皇庆三年(1314年)所创作的,此时的他61岁有余,此作以行楷书写就,纸本纵27.5厘米,横144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目前为止存世的唯一署有“臣”字款的作品,当然了他在元廷出仕那么多年,不可能没有写过奏折等,署款“臣”字样的想必不止这一件。

赵孟頫《万寿曲》欣赏


其中内容以四首乐府词组成,以华丽的辞藻与严谨的结构,歌颂元仁宗在位期间的盛世气象。

赵孟頫出生于1254年宋朝末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那时的宋廷早已是千穿百孔,南宋灭亡后,他从王室贵族沦为落魄公子,家世的辉煌成了他人生的枷锁。1286年,他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至大都,从此开始了充满争议的元朝仕宦生涯。

作为宋室后裔,他为元朝效力的选择,使他背负了“贰臣”的骂名,但他在为官期间多次为民请命,兴修水利、平反冤案,政绩斐然。这种矛盾的身份与挣扎,贯穿了他的一生。


也正是因此,他的书法在后世的很多人眼中都被披上了一层“媚俗”的外皮,任其怎么扯都无法将之扯掉。而此作《万寿曲》虽为赵孟頫晚年书艺最湛之作,但在款识处因有“臣”字样,让世人以为他已经彻底软了。

作为宋室遗族,他在为元朝歌功颂德时,内心是否也有一丝无奈与隐痛?曲中“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行事总堪惭”的诗句,或许正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抛去其他不讲,此作其书法结构端严精谨,字势挺拔刚健,笔法精美而富于变化,体现了他从中晚年风格向极晚年风格的过渡。

通篇妍丽秀润,气息流畅,既有王羲之书法的温润典雅,又融入了唐代李邕的刚健笔力。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的理念,强调书法与绘画的相通性,这种思想在他的《万寿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与中年所书《胆巴碑》的庄严相比,《万寿曲》多了几分诙谐。写到"蟠桃三熟"时,他突然将"桃"字木旁写得圆润如果实;"仙乐飘飘"四字更是翩跹欲舞。

这种孩童般的游戏心态,在六十一岁的老人笔下显得尤为珍贵。或许他想起了三十八年前,自己初到大都时在御前书写《千字文》的拘谨——那时每一笔都绷着"宋室遗胄"的体面,哪敢在御制文字里藏这些小心思?

在这幅《万寿曲》卷末,赵孟頫郑重地签下"臣孟頫"的落款,连钤盖的印章也是同样卑谦的自称。这位宋太祖十一世孙用最谦卑的笔墨姿态,向大都城的龙椅上坐着的征服者送上最高规格的祝祷。红绡印泥在素纸上晕开的刹那,这个曾经的吴兴贵公子,或许能听见自己贵族血脉里流淌了三百年的风声。


2年后,赵孟頫官至一品,进入极盛时期,但他心情依旧寡欢,时常遥想故国,暗自神伤,写诗曰:“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行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他写下的诗句像是一场迟来的剖白:"六十三岁老朽齿脱发白,回首一生桩桩件件都叫人惭愧。好在笔墨之情还在胸中滚烫,就当给世间添个笑谈吧。"

那个黄昏来得格外温柔,紫禁城的飞檐在晚霞里镀了层金边。赵孟頫搁下毛笔时,突然觉得胸中郁结多年的块垒轻了。逝世那年他69岁。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