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说,艺术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书法乃是中华独有的艺术,自然亦是如此,每个人的审美眼光不同,所造就、弘扬的风格,也具有一定差异,有的书家崇尚“秀逸”,认为古拙一脉,败坏传统。


有些人则是青睐“拙质”,自然觉得秀逸之风,内涵不够,无法比得过,诸如此类的争议,书法界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看看,书法界的“3大争议”,历时1000多年仍无结果,您都知道哪几个?


第一个:字如其人。最早见于《晋书》,用来形容羲之的书法造诣,唐朝时期,柳公权推出“心正则笔正”,更是与之迎合,受到追捧,这种理念慢慢的深入人心,造就刻板印象,凡是君子和忠良之人,书法必然精妙,而德行有亏之辈,书法难登大雅之堂,遭到耻笑。


客观分析,这种理念完全错误,书法乃是艺术,欣赏的是其境界、神韵,以及相关技巧,并非创作者的人品,譬如古代的“奸臣”秦晖、蔡京等人,用笔颇为精妙,字字神采昂扬,胜过专业书家,非常值得我们称赞。


第二个:书法美丑。正如上文所言,书法没有美丑区分,世人对其评价,只以自身的主观角度出发,并未客观评定,比如颜真卿、碑作一脉的古拙之风,与大众审美不太符合,时常被讥讽是“丑书”,线条呆板、僵化,没有艺术性,不适合学习。


可是傅山曾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他认为书法作品,宁可古拙,不能油滑、媚态,宁可率意自然,不能刻意安排,由此可见,同样一幅作品,站在不同的审美角度,评价就会不同,与其本身的美丑关系不大。


第三个:江湖体和印刷体。首先看“印刷体”,顾名思义,就是笔画拘谨、规范,每一笔横平竖直的作品,乍一看,犹如打印出来的,没有半分生气和活力,与艺术毫不搭边,它只能算写字,不能算艺术,若想日常使用,练一练无伤大雅。


至于“江湖体”,就是未经系统训练,而创作的书法作品,有些“江湖体”只有狂怪,用注射器、拖把写字,严重败坏传统之美,这种作品确应抵制,可是有些“江湖体”历经诸多训练,笔画流畅生动,筋骨刚健有力,没有杂乱的问题,自然也当获得称赞。


您对“3大书法争议”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