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3期 副刊
20世纪以来,为了拯救清末不断走向衰落的写意文人画,有担当的中国画家拿出了不同的方案。其间虽然多有论争,但是在一个问题上是达成共识的,即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画的创造、创新离不开写生。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写生不仅贯穿于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始终,更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画而言,写生不仅仅是一种积累素材、获取灵感的方式,同时也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方式。20世纪初,李叔同、刘海粟等留学归来的年轻艺术家,以挑战的姿态把人体写生引入美术课堂,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试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20世纪的中国画家如何能够深入理解、领会西方历史悠久的写实人物画传统,又如何能够准确把握人体结构、开拓写实主义中国画的新篇章?于此而言,人体写生塑造了中国人物画家的眼睛,也塑造了他们的心灵。再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边疆写生,如果没有一批批的中国画家深入边疆的高原、草原采风写生,20世纪中国画的题材、风格会失色不少。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意气风发的艺术家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感念、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祝愿,踏上了红色圣地写生的征程,石鲁的《转战陕北》、钱松嵒的《红岩》、李可染的《井冈山》等一系列精品力作,无一不是伴随着中国画家写生的脚步而诞生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画家的创作同样注重写生,祖国大地上到处是他们背着画架写生的身影。在这一点上,当代的中国画家与20世纪的中国画家是一脉相承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的变化,当代画家的写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主题写生是20世纪中国画写生的显著特征之一。为了讴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中华民族四时如春的大好河山,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等老一辈中国画家,都不止一次地周游写生,而每一次都会有杰作诞生。当代中国画家的主题写生,与老一辈中国画家相比,出现了两个较为显著的变化。第一,当代中国画家的主题写生,更侧重于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写生对象也多为新形象、新事物。如刘万鸣担任首席创作的《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就是这样一件主题鲜明、题材新颖、技法精湛的作品。为了完成这件作品,刘万鸣带领创作团队在西北大漠、上海都市间的工地上往来写生,最终把新时代科技飞跃、基建进步、民生改善的可喜景象呈现出来。同样是歌颂新时代的伟大建设事业,在这件作品里出现了各种高科技输电、输气设备,以及直入云霄的高楼、风驰电掣的高铁等,无不形象地展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貌,从中也可以觉察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类似的作品还有《南水北调工程》 。第二,当代中国画的主题写生,更加注重思想性、自然性、艺术性的融合,打破了主题创作过于侧重思想性的弊病。如陈家泠以红色革命圣地为题材,创作了一批主题绘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除了突出革命标识、烘托革命精神,他还用精致的线条、唯美的色彩,形神兼备地刻画出井冈山等圣地风貌,美得新颖、美得深刻,开创了中国画主题创作的新局面。
刘万鸣、裴书鸿 《南水北调工程》 纸本水墨 450cm×385cm 2024年
作画贵在行万里路,但为条件所限,传统文人的游历范围非常有限。20世纪的中国画家,相对传统文人走得要远得多,他们有的走向边疆、有的走向域外,但是当代的中国画家却走向了鲜有人迹的地带,在极地严酷的自然环境里挥毫写生。如冰雪主题创作艺术家于志学曾多次不顾年高体衰,到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山考察写生,目的就是见前人所未见、画前人所未画。他的《极地体验》等作品,以极地风光为题材,结合他独创的冰雪画法,让我们在中国画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2015年,蔡广斌、黄致阳、刘子建、陆春涛、王天德、魏青吉、张正民、朱雅梅八位水墨艺术家远赴南极考察写生,归来后举办了“极光墨海——重塑的风景”展览。这个展览不仅能让我们在画家的引领下领略极地风光,同时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我们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却日益面临着气温升高、冰川融化等各种生态恶化的现实,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八位艺术家此次写生,不仅是为了完成一件作品、举办一个展览,更是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当代中国画写生,已经与时代最前沿、最尖锐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也就具备了观念性、先锋性。
当代中国画家的写生与20世纪相比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看得更远更深。经过几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升入太空,我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自此,宇宙飞船为我们带回了大量的宇宙图像,虽然目前还没有中国画家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写生,但是他们凭借这些图像已经开始在宣纸上,用水墨畅想他们的宇宙写生之旅。如范琛的《太空一瞬》、潘川的《月球上的童趣》、刘辉煌的《太空漫步》等作品,都是用新颖的笔墨语言,构筑了浪漫而诗意的宇宙空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国画家未来到太空旅行、写生,将不再遥远。■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