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宁区美术家协会、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主办的“绘风描月 ——2025长宁区美术家协会扶持展水墨特展”日前开幕。展览展出了长宁美协8位优秀青年女画家的作品。



方曼丽《国粹戏韵》

“风无形而人时有感,月有形而诗意无穷。”展览主题取自中国传统美学中对自然与情感的双重隐喻。展厅中,方曼丽的国画《国粹戏韵》以纯水墨戏曲人物为载体,将戏曲的动态韵律定格在宣纸之上。她笔下的人物或凝神、或舒袖,墨色在浓淡之间晕染出戏曲舞台的光影交错,仿佛能听见水袖甩动时的清脆声响。正如方曼丽在创作手记中所写:“水墨人物的创作需要静心与专注,每一笔都是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


展厅另一边,顾秀兰的作品《红绡江南》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将传统山水的虚实关系解构重组。她在速写本上记录的花鸟草虫,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一笔一墨皆是心性沉淀,”顾秀兰坦言,“在墨色晕染中,我读懂了千年文化基因的含蓄之美。”同样以速写见长的秦鴒,则用《弄堂的布鲁斯》将上海弄堂的烟火气转化为几何化的视觉语言。她的速写本里,有晨光中推车卖豆浆的老人,也有弄堂口晾衣绳上随风摇曳的衣衫。这些日常瞬间,在她的笔下化为动人的艺术符号。


夏琛《点燃创新》

展览作品中,殷玮的《无梦到徽州》以徽派建筑的斗拱结构为灵感,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再现古建的韵律感。这位水墨新人并未停留在对传统的复刻上,而是尝试用当代绘画语言重构传统题材。同样以建筑为题材的夏琛,则在《点燃创新》中将上海的石库门与现代建筑元素融合,用线条的疏密对比展现城市的节奏感。她的速写本上,既有外滩的万国建筑,也有弄堂里的老式信箱,这些城市符号在她的画布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相较于黑白水墨的内敛,朱梅的《牧闲纺歌》以彝族风情为题材,大胆融入色彩与当代视觉元素。她在大凉山采风时记录的彝族服饰与歌舞场景,成为创作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余爱莉的《武戏人生》则以戏曲武生为题材,用夸张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表现戏曲人物的张力与动感。


据悉,本次展览汇聚了八位女性画家的88幅精妙之作。此外,它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长宁区文联“培养青年艺术家计划”的成果转化。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4月26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去一观。

展览地点:

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虹桥艺空间

(哈密路1358号)


图片来源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

撰稿:甘力心

编辑:史焕焕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