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高桌尚未盛行,书法家创作时,只能一手执笔,一手拿纸,无法撰写篇幅恢弘的作品,而且彼时“尚意”风靡,顺应心境、情感创作,或者书写信札,大多寥寥几句,内容简短。
就像“书圣”王羲之,经典的《圣教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等,字数不多,无法呈现系统性的笔法,幸好初唐时期,唐太宗痴迷“王书”,命人搜寻真迹,而后进行整理,编撰诸多巨著。
颇为著名的一幅就是《圣教序》,此帖集字耗时长,笔法精到,千年长盛不衰,堪为学书者的“必备范本”,一味只学《圣教序》,难免令人枯燥。
实际上,开元9年(公元721年),唐代僧人大雅,编撰另一幅宝典,它就是《兴福寺半截碑》,又名《吴文碑》,为纪念吴文而立,置于长安兴福寺。
据专家推测,当年大雅参照《圣教序》、赵模《千字文》、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等,字字精心筛选且排布,保留了王羲之笔法原貌,又融入个人巧思,不落窠臼,堪称王羲之“最珍贵”的书法宝典。
可惜出土之时,剩余半截,共计700多字,故名“半截碑”,后世关注偏少,论精妙程度,胜过《圣教序》,安世凤称赞:“其集王字,顾独得其精神筋力,俨如生动,不比怀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书家重之”。
《半截碑》相比之下,更具生动感,然而原碑漫漶,传世的拓本不清晰,无法展现这一神韵,其实明朝有位“仙人”,将此帖完美还原,他就是八大山人,融合历朝风采,尤其深谙“二王”笔法。
以简练的墨韵,还原魏晋的虚和、娴静之风,格调空灵简净,气质出尘,犹如谪仙一般,专家评价,其字空前绝后,此帖亦是如此,不光质感还原,线条的内部运动上面,与王羲之的书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侧锋或尖峰入纸,中锋运笔,根据字势绞转、衄错,对比王羲之的紧秀感,八大山人的字迹,夸大王羲之原字的变化,这一技巧,对于初学者是极大利好,更易分析构势、笔法变幻,真正看懂晋人书法。
比如“楼”字,左右紧结,中间疏朗,略显夸张,营造鲜明的视觉效果,更具立体感和妙趣,艺术气息强烈,此帖乃是罕见的墨迹,点画极为清晰,非常适合临摹,初步把握“二王”技巧,之后临摹拓本,也能得心应手。
而今,我们对八大山人《临王羲之半截碑》,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