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军进攻浙江的背景

璞鼎查攻克厦门之后,他们在鼓浪屿休整了一段时间,然后向北挺进浙江进攻定海。



定海之战形势图

浙江的防御情况

负责浙江事务的钦差大臣是两江总督裕谦,他身为满人,是坚决的“剿夷”派。自林则徐遭革职以后,裕谦成为道光皇帝以及朝廷士大夫们寄予厚望的人,他之所以被寄予厚望,并不是他职位有多高,也不是他以往功绩多么卓越,而是他“剿夷”的呼声极为高昂。其实朝廷大臣一开始没有人主张“抚夷”,都是主“剿”派,他们到了前线之后才转变态度。



裕谦在没有与英军碰面之前极度自信,甚至不给自己留退路。为了让手下官兵彻底断绝和谈的想法,他将此前抓获的一名英军俘虏施以凌迟并斩首示众,表明与英夷不共戴天。裕谦抵达浙江之后数月里,他在定海积极布防,扩充兵力将近7000人,定海的防御能力与厦门近乎达到相同水准。9月25日,英舰与2000名陆军陆续抵达镇海,然而因天气恶劣难以调兵至定海,英军开始侦察定海防务、构建前线阵地。



定海炮台

二、英军对定海、镇海的进攻及结果

定海之战

10月1日英军正式攻打定海,他们依旧运用战舰正面攻击、陆军侧翼包抄的旧战术,仅用一天时间便突破了定海的全部防御,裕谦亲自监督此战。清军根本不堪一击,清军三名总兵郑国鸿、葛云飞、王锡朋先后阵亡,清军死亡千人,英军伤亡约30人,定海再度沦陷。



定海(舟山)

镇海之战

英军在攻陷定海之后稍作休整,10月10日开始进攻裕谦的大本营就--镇海,他得知开战的消息,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清军迎战。然而清军的城墙根本无法抵御英军的火炮,城墙用于抵御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肯定能发挥有效作用,可面对英军的火炮却全然无力抵挡。英舰以炮火轰击,陆军则登陆并从侧翼包抄,总兵谢朝恩战死,清守军溃败逃窜,金鸡山、招宝山相继沦陷。



裕谦站在城墙上,首次领略到英军远距离火炮的威力,英军的火炮比清军城墙上的火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英军的炮能够击中清军,清军的炮却打不到英军。城墙上的将士只能被动挨打,根本无法抵抗。裕谦彻底陷入绝望,他发觉自己无处可逃,迷迷糊糊地从城墙上下来,走到水池边,朝着城墙磕了个头,随后跳水自尽。但他被士兵发现后救起,处于昏迷状态的裕谦被护送前往宁波的途中气绝身亡。



裕谦投池自尽

道光皇帝后来为裕谦的殉节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然而他的自尽反倒致使清军阵脚大乱,英军的推进更为顺畅,英军毫无阻碍地攻下了镇海。英军包围并攻下威远城,转而攻打东岳宫,浙江提督余步云从东岳宫退至镇海县城。下午2点邹游战斗停息,英军死伤十余人,清军死者数以百计。

后续发展

10月12日,余步云眼见无兵可战、无险可守,请求与英方和谈无果,弃城而逃。13日,英军轻而易举地拿下宁波并大肆抢掠奸淫,遭到了当地乡民的顽强抵抗,有40余名英国人被俘虏。浙江战场,清军一败涂地。



三.道光皇帝的应对措施

1841年10月18日,正当道光皇帝满心期待着浙江的捷报时,他收到杭州呈上镇海失守、裕谦殉难的奏报。道光皇帝决定任命另一皇室成员奕经为扬威将军,从八省调集1.2万兵力组成大军,征讨“逆夷”;又激励沿海组织团练乡勇,修筑土堡,坚壁清海,对捐资助饷的绅民予以重赏。第二天,道光皇帝下旨赦免此前被判斩监侯的琦善,发往浙江军营,让其效力赎罪,但最终琦善被改发配至张家口军台,充当苦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