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奕经挂帅出征
道光得知镇海、宁波失守以后,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从八个省抽调兵勇12000人,自北京南下出征赶赴浙江收复失地。这位在王爷府中长大的公子哥一路游山玩水,与部下趾高气扬,生活穷奢极侈。他从北京抵达浙江前线足足花了四个多月。
二、奕经的决策依据
1.求签决策
1842年2月奕经等人抵达杭州后,从各地抽调的援军也陆续赶赴浙东前线。当奕经路过杭州西湖关帝庙时求了一签,这支签上写道:“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奕经百思不得其解。
三天后,来自四川的藏族援军抵达浙江,藏军都身穿虎皮大衣,戴着虎皮帽子,恰巧与签中的“虎”字相应,奕经恍然大悟。他认为按照签上的所示,让两支虎皮穿戴的藏兵打头阵,清军必定能旗开得胜。
2.进攻时间与人员安排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奕经将进攻时间选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时,是因为这天是难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他又任命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大将,这样就凑足了“五虎”,认为五虎必能灭羊,“羊”就是洋人,此次反攻也被称作“五虎扑羊”。
五虎扑羊
奕经采取“明攻暗袭,同时并举”的方针,将士兵分为三路,东路以乍浦为基地陆续渡海潜赴舟山各岛及定海城内外埋伏,候期行动。南路分为两支:一支集结在慈溪西南15公里的大隐山,准备进攻宁波;另一支集结在慈溪西门外的大宝山,准备进攻镇海。奕经手下虽说有两万雄兵,但合计浙江原驻军的外省援军的正规部队不足三千名,其余都是素质参差不齐的雇佣壮勇。
清军
三、反攻过程
1.进攻宁波
1842年3月10日凌晨3点,反攻宁波的清军抵达宁波城下。阿木穰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负责攻打西门和南门,他们和预伏在城内的内应配合擒杀了南门英军哨兵,破坏了架在城上的火炮。清军纷纷涌入城内,直奔英军宁波指挥官居住的府署。但城内街道狭窄,清军没有很好的掩体,而且府署门坚墙高,没办法攀登。英军从府署开门冲出,用火枪齐射,将手持火绳枪或长矛的清军打退到狭窄的街道里。部分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向拥挤在街心的清军进攻部队发射火箭。这些藏兵极其勇猛,毫不退缩,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英军调来大炮,炮弹准确地打入清军阵中,一时尸体堆积如山。攻入城内的一百多名藏兵全部壮烈牺牲。
2.火攻船作战
奕经在进行陆地反击的同时,还用火攻船去烧英夷舰船,他们在每艘船上装二百斤桐油,四十斤硝磺,三十担柴草,以五艘船为一组连接成一排,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一同前进,靠近并围绕着英国军舰,将其一把火烧光。并且命令城内埋伏的士兵和城外的正规军队,都以船上起火作为信号奋力开战。
县丞李维镛等人率领225只火攻船从李碶渡组队出江,但半夜里突然刮起东南风,潮水不断上涨,船只不能顺流而下,船上的兵勇害怕英军的火炮,不敢靠近英军的船只。他们在距离英军船只还有十多里远的时候就提前点火。当时舒恭受率领的另一组280只火攻船刚刚到达樟市小港,远远望见火光升起,于是他也开始点火。英军也被吓到了,驾船前来将火扑灭,这两路的乡勇都逃窜得一个不剩。夜晚英军发起反击,缴获了大批火攻船,反而将清军沿江营寨纵火烧毁。
3.进攻镇海
负责反攻镇海的清军同样在10日凌晨3点在刘天保的率领下扑向镇海西门,驻守的英军主动开门迎战,英军士兵枪炮齐发,清兵手持长矛和弓箭接战,没有热兵器的清军节节败退至十里亭。在天亮之前,刘天保整理军队后再次率领部队前来攻打镇海,清兵在黑暗中只能用鸟枪乱击,根本敌不过英军猛烈的炮火。哈克里带领臧军攻夺镇海招宝山炮台,双方长时间激战,难分胜负。这时从宁波赶来增援的一艘英国军舰炮击藏军,哈克里身亡,其他各路清军进攻部队也在英国军队猛烈的炮火下纷纷溃败。
4.进攻定海
负责攻打定海的清军是驻守在岱山一带的乡勇,他们因风潮不顺延期至4月14日才在郑国鸿儿子郑歇臣的指挥下反攻定海,但英军早有准备,清军几乎全覆。
四、反攻结果与后续局势
1.奕经败退
远在绍兴的奕经听到反攻失败的军报后大惊失色,在16日渡过钱塘江一直退至杭州。清朝大军驻守绍兴、英军驻守宁波,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当时有谚语称:杭州娼妓最堪夸,明年养出小钦差。绍兴娼家亦有名,明年养出小兵丁。唯有宁波娼家哭不止,明年养出小鬼子。
2.战争认识
浙东战争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唯一发起的反攻战争,但清军三路反攻均以失败告终。东南沿海的前线主帅们都已清醒过来。他们深知在军事上已无法战胜英军,都明白“剿”已无望,“抚”是唯一的出路。此时只有一人尚未清醒,那便是道光皇帝。因为琦善和伊里布主张“抚”而被定罪,将士们都不敢直接跟道光帝明言讲真话。此时有一个人认清了现实,勇敢地站了出来,冒着触怒圣上的风险提出了“抚”的建议。
这个人是谁呢?我们下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