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清官员行程时间对比
英国新任命的全权代表璞鼎查从伦敦出发经印度抵达澳门,全程仅用67天。璞鼎查在印度为调配兵力还停留了十天,若不算这十天,实际仅耗时57天。反观中国,钦差大臣林则徐从北京前往广州用了61天,琦善用了56天,奕山则为57天。璞鼎查从英国到广州的时间与清朝大臣从北京到广州的时间相近,英国的工业科技极大地缩短了战场距离。
璞鼎查
璞鼎查抵达澳门后的行动及奕山的瞒报
璞鼎查于1841年8月10日抵达澳门,他向两广总督发出两道照会。表示自己将接任义律成为英国新的全权代表,在英国的目的没有达到之前,他们的舰队会北上且不停进攻,还要求广州官员将此呈报北京朝廷。他态度坚决,若清政府想停战谈判,他只和清朝全权代表谈,其他人不予理会,谈判基础是《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中的各项要求,不答应就没得谈。英军舰队北上,奕山开始忐忑不安,若如实上报璞鼎查的照会,他此前的谎言就会败露。但他必须汇报英国更换新主帅一事,思前想后,他在呈给道光的奏折中继续说谎,称英国换了新主帅,还说义律被英国撤职后不高兴,他没有告知新主帅璞鼎查关于清朝皇帝批准英夷通商的旨意,所以新主帅会再次北上继续向皇帝求恩赐。奕山对璞鼎查的真正使命只字未提,也未提及璞鼎查北上会采取军事行动,导致道光对英军北上毫无防备。
颜伯焘的任职、备战及揭露奕山
奕山骗得了道光,却瞒不过颜伯焘。颜伯焘是新上任的闽浙总督,道光罢黜邓廷祯后,将颜伯焘从云南调任至浙江担任闽浙总督。在鸦片战争前,厦门是仅次于广州和上海的航运中心,于清朝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港口。
颜伯焘
1841年3月,颜伯焘抵达福建厦门,他敏锐察觉到厦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听到英国似有意谋取厦门为通商口岸,他觉得厦门日后必有战事。颜伯焘是强硬的主战派,在厦门大力开展前所未有的海防建设,花钱毫不手软。尽管道光多次责令节省,可颜伯焘依旧一意孤行,屡次申请经费。历经半年筹备,颜伯焘在厦门一带安置四百多门岸炮,部署5680名守军,建造50艘大型战船,使厦门成为清王朝强大的海防要塞之一。颜伯焘部署厦门防务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广州的动态。奕山谎报军情被他发觉,他向道光上奏揭露广州真相,并附上诸多证据文件。但道光不仅不理会,反而下旨称广州军务已稳,让他酌情撤防以节省军费。颜伯焘坚信自己情报准确,不但未撤防,反而加强防备。
厦门炮台
厦门之战及结果
8月25日,英舰驶入厦门南水道。颜伯焘严阵以待,准备和英军一决高下。英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出厦门城邑炮台,颜伯焘未予理会,他对自身防御体系信心十足。8月26日下午,英军发起攻击,他们让炮舰在正面轰击清军各炮台,让陆军从炮台侧翼登陆进攻。英军战舰与清军在鼓浪屿展开激烈炮战,英军的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清军。历经80分钟炮战,英军打哑清军三座炮台,随后英军地面部队从沙滩登陆,从清军侧后方进攻,守炮台的清军毫无遮蔽,惨败于英军地面部队。厦门的所有防线被英军以同样方法逐个击破,仅一个下午,厦门即被攻破,厦门岛南岸全部沦陷。
厦门战役
坐镇指挥的颜伯焘看着自己耗费半年精心构建的防御体系瞬间崩塌,与身边官员痛哭流涕,随后从自信满满变得极度恐慌,率领文武官员逃离厦门,逃往同安,剩余清军四处溃散。27日,英军攻陷厦门城。此役清军战死三百多人,伤者众多,英军仅1人死亡,16人受伤,清军一败涂地。颜伯焘将厦门失陷情况上报道光,道光看到厦门失陷过程怒不可遏,指责前线将领无能。
道光
总结清军失败原因
战争已持续一年多,道光一直被前线主帅蒙骗。道光和朝廷大臣们之前认为能够剿灭英军,是觉得英军不善陆战,只要上岸,清军必赢。正是这个原因,颜伯焘在厦门修筑众多防御工事,与林则徐在虎门修筑的相差无几。倘若第一场战争与英军交手的主帅能如实呈报战场真实状况,那么在一年多时间里,清军主帅有充裕时间构建更出色的防御工事。虽说未必能抵御英军火力,但至少在后续战场上,清军不会如此被动。广东前线主帅的瞒报,让清朝承受了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