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七

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

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

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

黄连揾蒜酱,忘计是苦辛。

读书既不能让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保证摆脱贫困。可人们为何仍要追求识字?因为识字能赋予超越常人的智慧与洞见。若是一个男人目不识丁,他将如同漂泊的浮萍,无处扎根安身。这世间的艰辛,就像把黄连混着蒜酱吞咽——不识字的人浑浑噩噩,连苦辣都分不清,又怎懂得何为真正的命运!

其二○八

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

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我见被人瞒,一似园中韭。

日日被刀伤,天生还自有。

那些惯于欺瞒他人的人啊,就像用竹篮打水般徒劳——一路气喘吁吁提回家,篮子里却空无一物,只剩虚妄。而那些被谎言蒙蔽的可怜人,却像菜园里的韭菜一样,日日被割伤却浑然不觉,还误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生长。


纵使饱读诗书,终难逃脱生死的铁律;即便满腹经纶,未必能免于贫穷的桎梏。寒山直指读书的局限——它无法对抗无常,更非财富的通行证。

既如此,为何仍推崇识字?因其能超越世俗的混沌。识字者虽未必富贵,却能洞悉世情、明辨是非,在精神境界上凌驾于浑噩众生。此句暗合禅宗“文字如筏”的智慧:知识是渡河的工具,而非束缚心灵的枷锁。

不识字者如同浮萍,在权力与资本的网罗中无处扎根。唐代社会重文轻武,寒山揭示“文化资本”的底层意义:识字是生存的根基,无知者易沦为鱼肉。

生活如黄连蘸蒜酱,苦辣交织却浑然不觉。寒山以味觉混沌隐喻无明者的认知困境——不识字者既无法分辨命运的真味,亦难挣脱被剥削的循环。

欺人者机关算尽,却似竹篮打水。他们耗尽心力编织谎言,最终徒留虚妄,如《道德经》所言“大巧若拙”,反暴露自身的愚妄。一路气喘吁吁提篮归家,篮中滴水不存。寒山讽刺欺瞒的自我消耗:欺骗的本质是场零和游戏,收割者终将沦为系统的燃料。

被欺者如韭菜般麻木再生,日日遭割却视苦难为宿命。这种“痛苦合理化”的集体无意识,恰是剥削得以延续的温床。韭菜的顽强生命力本为希望,在此却成系统收割的养料。寒山揭示悖论:被欺者的“自愈力”反加固了锁链,唯有觉醒才能打破循环。

六祖慧能不识字却因“应无所住”开悟,恰如列子笔下“鸥鹭忘机”的纯粹。超越文字相,直指本心,方能跳出智巧的妄念。老子言“绝圣弃智”,非否定知识,而是警惕智巧异化为机心。如寒山诗中的“黄连蒜酱”,执着于表象者终将迷失,唯有如“明月照寒岩”般澄明,才能照见本质。

放弃韭菜的垂直生长,转为低消耗、高抗性的苔藓模式。如禅宗“石床孤夜坐”的观照,在波动中保持定力,以“满船空载月明归”的豁达,化机巧为赤诚。 寒山的诗句与禅道哲思交织,既批判智识的异化,又哀悯无明的苦难。在“猎师披袈裟”的荒诞世相中,唯有“本来无一物”的澄明,方能于“天地任变改”间守住“圆月上寒山”的本来面目。

与其挣扎于樊网,不如直呈生命的本来面目,以求从尘网中超脱出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