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破袈裟”流拍。

就在撤场时,一名男子无意间瞥了袈裟一眼,顿时瞪大了眼睛,之后他凑了9万块钱买下这件“破袈裟”,一转手,卖了6550万。

几年后,这件袈裟又拍出了1.3亿的天价。
这名男子姓秦,是北京一家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
等拍卖会一结束,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找了一些亲戚朋友,借了九万块钱,随后联系到卖家,把这件袈裟给买了下来。
秦先生买下了这件袈裟,迫不及待地用剪刀将这件袈裟给剪了下来,果不其然,这件袈裟外表是一种障眼法,里面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内层是一件金丝织成的布料,展开时有一人多高,上面绣着佛经、佛像、佛塔、花纹等装饰,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秦先生并不清楚这件宝贝的来历,但为了不声张,他请了一位古玩专家来鉴定。
专家对秦先生说,这种丝绸是在清王朝的葬礼上用来裹尸的,并不吉利,它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很难在市场上流通。
这件袈裟不是和尚,而是皇室的,历史上,只有乾隆和慈禧才会用这种丝绸织成的袈裟。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他渐渐形成了一种爱好,那就是去参加拍卖会,看一看展会上的宝物,了解它的来历。
2005年,秦先生在北京参加了一次拍卖会,在这次拍卖会上,藏品陆续被拍出,其中一件名为“黄缎袈裟”的藏品,因为没有人感兴趣而流拍。
这件袈裟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拍卖会上,大概是因为它看上去更厚重,工艺和材质比普通的也更好。

但终究只是一件袈裟,顶多算是一个富家僧侣的法衣罢了。所以,大家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八万块钱的标价,也不算太高。
眼看着文物爱好者陆陆陆陆续续的走出了拍卖场,秦先生也只能认真的打量这件黄缎袈裟。
在太阳的照射下,黄缎袈裟的外表就像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秦先生虽然不懂古玩,但也能猜到,这是一件丝质的袈裟。

不过,直觉告诉他,这袈裟的来历非同一般。



他现在正在研究这些东西,所以想出双倍的价钱,帮秦先生卖掉。
秦先生一听,心中立刻就有了怀疑,于是他婉拒了对方的好意,通过各种渠道,从故宫博物馆的专家那里了解到了此物的来历和价值。
古代认为,无论出家人还是世俗之人,在弥留之际,若有人为他诵读经文,或默念经文,都能减少死人身上的恶业。

让临终之人的中阴身处于祥和的状态,减小堕入下三道的概率,从而进入轮回;甚至能够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极乐世界。



这件袈裟,并不是他们平日里穿的,而是披在他们死前,用来修炼佛经,让他们的中阴之体进入正道。
据说,普通人根本见不到这样的丝绸,一件普通的袈裟,最少也要1104天。
经过鉴定和查阅,秦先生终于确定,这是乾隆皇帝生前穿着的袈裟。那么乾隆的陪葬品为何会在民间流传?
这件事还要追溯到1928年孙殿英盗墓的事情。北伐战争期间,孙殿英被国民革命军击败。

他的部属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他仍然担任军长,驻扎在河北蓟县的马兰峪,清东陵就在此地。
由于缺少军饷,孙殿英的士兵很多都逃跑了,眼看部队越来越少,孙殿英萌发了邪恶之心。
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名义,把清东陵给封锁起来,用火炮轰炸清朝的陵寝,在被炸开的陵墓中,最大的两座正是慈禧与乾隆墓。



孙殿英在这两个墓穴里搜罗出数十个箱子的金银财宝,就算是最低级的士兵,也抢到四十多个宝珠。
孙殿英是个大老粗,他只知道金银首饰和名贵的字画,却不知道乾隆身上的袈裟也是宝贝。

孙殿英看着这一身的裹尸衣实在是太不吉利了,也没有任何的用处,便直接丢在了一边。
后来有人发现了这块裹尸布,知道它是从皇陵里出来的,但并没有宝剑翡翠那样显而易见地珍贵,所以他们断定,这块布可能是皇室用的,价值不高。
所以这件袈裟在市面上的售价很低,直到秦先生出现之前,没有人愿意去研究它的来龙去脉。
得知这个消息后,秦先生大喜过望,他怎么也没想到,区区九万块钱,居然能让他如愿以偿地实现富贵梦!

后来,秦先生把“袈裟”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

2008年,北京举办了一次拍卖会,秦先生将他珍藏了3年的“袈裟”拿了出来。

“袈裟”最终以6550万元成交。瞬间,秦先生的身家翻了八百多倍,他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变成了一个亿万富翁。

秦先生在这场拍卖会之后,终于和“袈裟”道别。但他万万没想到,乾隆“袈裟”的价值,竟然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高。

两年后,一场陀罗尼经的拍卖,依然有许多人对这件“袈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价格一路飙升,最后以一亿三千万的高价成交。
无论如何,这些古董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的遗产,他们是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资源。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将这些流传下来的财富流落至国外,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文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