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热爱国学、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以前没有沉下心来了解古人的智慧,也跟着大家人云亦云,认为老庄思想是消极的,读之会令人意志消沉。
民间不是有个说法:得意时学孔孟,失意时学老庄嘛。
后来才意识到,这是多么浅薄的言论!
真正通达的智者,多是儒释道兼修的。
流传了几千年,经受了古往今来有识之士共同验证的经典,其中的含金量,不言自明。
能不能从经典中学到东西,说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
如果自身积极上进,目之所及,都是值得汲取的精华;
反之,如果内在没有光,看世界都会感觉是黯淡的。
读懂庄子这则寓言,才懂庄子式积极的内涵。
《残疾者支离疏的故事》
有位叫支离疏的人,身体长得奇形怪状:腮帮子贴在肚脐上,肩膀高过头顶,头发梢指着天,器官倒着长,大腿和胸齐平。
正是这样一位形体不全的人,却凭借帮人缝补、洗衣的活计,养家糊口;
他还替人家筛米,靠着这些不起眼的小手艺,竟然可以养活十口人!
国家征兵时,别人都在四处躲避,支离疏却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行走;
他不但不用服徭役,每当国君搞慈善活动,他还可以得到粮食和柴禾。
结尾一句话亮了:
【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像支离疏这样身体严重残疾的人,尚且可以过得很好,何况支离其德的人呢?
三自观点:
当下社会中,我们有几个人的情况,能比支离疏更糟糕的?
我们中有很多人,明明健全又健康,却总是缺乏自信;
我们总在怨天尤人,总觉得活得不痛快不自在,总觉得没达到自己心中愿望,心理问题频发,动辄轻生。
跟支离疏相比,我们的痛苦,真的有那么严重么?
为何支离疏在那样的处境下,却丝毫看不出他有半点自卑、苦恼呢?
或许我们解读完上文中的两个词,就明白了。
支离其形与支离其德。
所谓支离,不成形的、支离破碎的,支离其形,这里指此人肢体不健全。
庄子笔下之人的名字,常常是有深意的。
支离疏,疏,疏通,有通畅之意,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为通达。意味着这是一位形体有缺陷、但思想却很通达的人。
重点在于后一个词:支离其德。
刚开始读很不解,这是指德行有缺陷的意思吗?难道庄子唆使我们做一个缺德的人么?
那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肢体有缺陷的人尚且可以活得很好,没皮没脸的人,又怕什么呢?
如果这样理解,倒蛮符合现在一些人三观。
不过,这真的是庄子的原意么!?
庄子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
懂得了老子,就自然懂得了庄子。
《道德经》中有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庄子的“支离其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顶级的德行,并不故意彰显和提倡德,反而才算得上真正的有德。
仔细品味,会发现,支离其德表达的意思,也是类似的。
支离其德,并不是离开德、无德,而是一种高等的德行,看起来像是没有德行似的。
结合支离疏名字的意义,便知道,庄子绝不是号召人们躺平、摆烂,而是提示我们:形体的健全与否,并不起决定作用,保持通达的思想,更重要。
庄子意在提倡一种更加高级的积极。
- 这种积极,不以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为前提;
- 这种积极,不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为目的;
- 这种积极,不以处境的顺逆而改变态度;
- 这种积极,是顺势而为,是甘于平凡,是豁达淡定,是达观自在,是无论在何种境况中,都持守内心的宁静和安然。
不沮丧,不绝望,不放弃,只是做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仅此而已。
这样的人,就做到了真正的按道的规律生活,所谓“支离其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