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精神上来说,秦自建国以来, 一直处于和戎狄及周围诸侯国的冲突之中,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因此,对秦人来说,生存发展远重于一切。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开疆拓土谋求自身发展,而非仁义礼乐。造就了秦人注重个人对建功立业的追求,较少受到伦理道德的束缚。主张个体积极进取,注重实用主义,才能在恶劣的环境生存。



由此在秦立国以来有为君主对霸业之事功的追逐,襄公开创基业;穆公称霸西戎;孝公变法强秦,使秦跻身于山东强国之林;惠王继承父志,开创帝业之基础;昭王继承遗志,奠定统一之功业;始皇实现统一,完成秦君百余年统一之 梦想。

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与法家思想结合,由此更加激起了秦社会各阶层不同层次的事功意识,使秦君之利、国家之利与臣民之利找到了有效的结合点。塑造了秦清明、高效的 官僚体制,培养了秦人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精神风貌,造就了秦军威武不屈的战斗力,是秦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永不言弃的精神动力。

而齐国在姜子牙开国后,讲究“尊贤而尚功”的治理。齐国因土地贫瘠,导致工商业较为发达,且齐国东临大海与周围诸侯国的接壤较少,造就了齐人较为重视物质财富,而缺少像秦人那样强悍尚武的品质,致使战场上的齐军战斗力较弱。况且齐国缺少法家思想的熏陶,人心自由散漫,致使其社会动员组织能力远远落后于秦国。



齐威王是战国中期有作为的国君。他扩建稷下学宫,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使齐国一时成为东方霸主。在桂陵和马陵之战中,齐两次 打败魏国,迫使魏王变服折节带领一些诸侯王入朝齐王。此时的齐国国力达到 了鼎盛,它率领魏、韩联军南胜楚国于垂沙,稍后三国联军又西向攻入秦函谷关,迫使秦割地求和。

然而,齐的对外扩张并没有给自身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齐文化中急功近利的特性使齐人短视、功利,缺乏战略规划与长远眼光。

齐的 对外扩张只是为了地区称霸,它连年发动对秦、楚的进攻目的是迫使强国屈服, 并非是为消灭其有生力量,因此,齐合纵对秦、楚的战争并没有使这两个国家 受到重大损失,反而由于齐本身连年对外攻伐,劳民伤财,消耗了国力,反而 使盟国得到了不少土地。当它倾其所有力量歼灭中原膏腴之地宋国时,却遭到 了天下诸侯的一致反对,差点亡国,从此齐国就彻底衰败下去。

赵氏从晋国分出后,建立了赵国。赵文化继承了晋文化的精髓,而晋文化的主体是中原华夏文化,因此赵文化中华夏文化的色彩较重。赵建国后,为了摆脱战略环境不利的局面,制定了向北向东的对外扩张战略,于是,赵文化不可避免地要与北部游牧部落的游牧文明发生冲突。在与游牧部落的较量中,赵国不断取胜,先后灭掉了代、中山等小国。占领了北方戎狄之地, 使得赵原有的华夏文化与戎狄游牧部落的游牧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赵文化中独特的二元特性。

公元前307 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这场改革提倡胡服,效仿胡人擅长骑射的作战方式,使赵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对外战争中开始取胜。他不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藉此扩大领土,而且使这些游牧部族服 从;并且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骑兵,藉以增强兵力,使赵国从此成为与齐、秦 并列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去世后,继位的赵惠王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取了魏、韩、宋大片土地,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局面。 在战国中后期,面对秦军大举东进,关东各国大都难以抵抗,唯有赵国尚能与 之单独抗衡。



魏、韩是战国时期法家、纵横家思想的发祥地,法家、纵横家等学派的 多位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都生长在三晋故地,在三晋不得志后,不得已而出仕别国。战国初期,三晋法治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晋倡导变法,内修政治,力主耕战。魏文侯经过变法成为一流强国,魏、韩、赵三家常常联合用兵,称雄中原。这一时期的魏、韩、赵是中原地区的强国,他们也致力于维护区域强国 的地位而不断对外用兵,其中尤以魏国为甚。魏国西夺秦河西要地,北并中山, 南侵楚地,首先称王,成为威震华夏的强国。



魏国在成为中原强国之后,对外战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并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大大增强国力,反而由于其扩张兼并的领土难以消化,在秦、 齐的夹攻下逐渐衰落了。到公元前336 年魏惠王不得不“变服折节”朝见齐威 王,这表明魏国的对外战略理念开始从地区强国转变为依附强国。到战国末年, 魏国依附于强国的对外战略理念没有改变,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依附的对象 有所变化而已。

这个时期其他诸侯国由于变法而相续强大起来,相比之下,韩国却开始逐渐衰落了,其国力再也支撑不了强国的地位了。从战国中期以后,韩国的对外 战略理念就是要依附于强国而求得生存,最先由于魏国的攻势而依附于魏国, 之后,时而依附于秦国,时而依附于齐、赵,总之韩国要靠加入强国的联盟来 维护国家安全。

魏、韩两国地处中原腹地,周围被强国所包围,在当时的“天下格局”中 地处中央,无论是推行区域强国的对外战略还是依附强国的对外战略,体系的 特性决定了其必然失败。



楚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进入战国,它仍然保持着春秋时代的大国地位。 楚悼王时期,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虽然遭到许多旧贵族的反对,但还是取 得了一些成效,吴起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国是华夏文化和南方蛮夷文化交流融合之地。

吴起的变法本预移植中原文化中法家精神于楚国,使楚文化中具有法治的精神。然而,吴起的变法时间太短,楚国传统文化中的积弊并没有被清除,吴起死后楚国社会又恢复了原貌。楚国是以老、 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产生发展之地,道家思想含有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这对楚国国民性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楚地气候温和,谋生较易,不像北方苦寒地贫,谋生不易,这也造就了楚人浪漫豁达,崇尚自然,随遇而安的性格,而不是像北方较为务实,注重功利特性。且楚人敬畏鬼神的传统意念很浓,更加重了楚人政治上倾向于保守,缺少积极进取的意识。楚文化中的这 些因素催生了楚国对外战略理念注重消极防御,缺乏务实进取的意识。

从楚悼王起,楚国在战国政治舞台上没有较大作为,历代君主不是主张富国强兵、削弱中原强国,而是消极地防卫本土安全,结果领土不断地被秦国蚕食。秦从惠王到昭王,先后吞并了楚汉中郡、上郡、鄢、邓、蓝田、楚都郢等重要地区,迫使楚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



虽然楚国曾吞并了越国和周围小国 的一些土地,然而却难于改变其大而不强的特性。它在同中原诸侯国的兼并战 争中并没有取得过重要胜利,其对外战略的主导理念始终是防卫本土,保卫本土安全。

燕国偏居北方,在战国大部分时间里是七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在战国初期,燕国较少染指中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其国家实力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决 定了其对外战略理念倾向于孤立。

燕国的孤立对外战略并没有使其置身于各国纷争之外。公元前 314年,齐国趁燕国内乱,发兵干涉燕国王位继承问题,仅用五十天便攻下燕国国都。由于齐军在燕的残暴激起了燕人的反抗,使得齐军又不得不撤退。



燕昭王即位,为报复齐国破国之仇,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力大增。燕昭王对燕文化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燕文化中慷慨悲歌、 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弘扬。在燕昭王后期,燕国的对外 战略理念转为寻找时机,参与中原各诸侯国之间的事务,参加各国之间的合纵 连横活动,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创造有利于燕国的外部环境。燕昭王的这种有 限扩张主义的对外战略理念适应了当时形势的发展,再加上受燕文化中慷慨悲 歌精神熏陶的苏秦做死间的成功,最终形成了合纵五国伐齐的局面,使齐国遭 到重创,险些灭亡。在北方,燕对外扩张连连得手,它击败了东胡等游牧部落, 把疆界扩展到辽东。



然而,燕国的这种有限扩张主义战略理念带有浓厚的复仇主义色彩,在燕 将乐毅率军攻破齐国,劫掠齐大量财富之后并没有审时度势、有所克制,而是 准备凭一燕之力一举攻灭齐国。结果乐毅留齐五年,攻下齐七十多个城,然而 最终燕军还是被齐军击败。之后是燕与赵、齐两国的连年混战,这种相互征伐 的战争消耗了燕国的国力,却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便利。

从地缘上看

秦国在战国初期疆域不大,在战国七雄中疆域面积居中。然而,其地理位 置的优越性却是山东六国所无法比拟的。其疆域西至甘肃省的东南部,沿渭河 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土地能直接到达黄河沿岸。有一小部分土 地并从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灵宝。



这样的地域环境使它处于中原 地区侧翼,僻在西陲,凭借山河险阻与山东六国截然分开,对于山东诸国的纷 争能进能退。

在秦吞并巴、蜀之后,国土面积大增,不仅关中、汉中连成一片, 而且在地缘战略环境上形成更为有利的态势。

秦国领土的东南部突入楚国的侧翼,其东部领土依崤函之险楔入韩、魏两国的结合部,从而形成迂回攻击楚国、 虎视中原之势。



巴、蜀号称“天府 之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再加上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这些地方社会稳定 人民殷富,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仅就防御的角度来看,秦国疆域四周山河环绕,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 东面有黄河天险,再加上东面与三晋和楚接壤的地区有函谷关、武关等重要关 隘可以防守,由此形成了秦国易守难攻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 使秦在与山东六国的战争中,可攻可守,时机有利时可以进攻,时机不利时可 以防守。

楚国的国土面积是七国中最大的,它在强盛时几乎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 区,其疆域西北和秦接壤,北和韩、郑、宋等国接壤,东和越接壤,南和百越 接壤。楚国在吴起变法后,国力渐强,曾南收扬越,取得今江西南部和湖南、 广西间的苍梧一代,从而把领土扩展到岭南地区。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楚 国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如秦国有利,但在七国中算比较有利的,它坐拥当今中国南方大部,进可以威胁中原各诸侯国称霸称王,退可以以一国之力守卫本土, 防止他国入侵。在战国前期,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 梧,北有汾径之塞,地缘环境较为有利。然而,楚国边界线较长,与其他国家 接壤较多,致使其兵力部署常常较为分散,再加上政治动员缓慢且部署不得当, 因此有利的地缘环境时常变得不利。

楚国地广人众,却积贫积弱,物质性资源难以有效发挥。在秦取得了其西 边战略要地汉中郡之后,其地缘战略环境迅速恶化。因为,这使得秦本土与巴、 蜀、汉中连为一体,从西边威胁楚国统治的核心地区。此后,秦国发动的侵楚 战役几乎都从汉中直接插入楚国腹地。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入鄢、郢之 后,楚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更加恶化。



加之其国内政治四分五裂,兵力较为分散, 使得中原各国不断蚕食其领土。然而,楚国毕竟是大国,其地域广大是其他国 家难以匹敌的,以至于到战国末年,秦国不得不动用六十万的兵力才把楚国歼 灭。

齐国是东方大国,在战国初年拥有今山东省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东南部 一部分。其疆域东临大海,北与燕接壤,西与赵、卫相接,南与鲁、越等小国 接壤。总体来看,齐国的邻国较少,且其偏居东方,处于中原侧翼,其地缘政 治环境较为有利。齐国在战国中期曾与秦国并列为东西二强,除了与其国力强 大有关外,还与其四周缺少强大的邻国,在对外扩张中无后顾之忧有关。然而, 虽然齐国偏居侧翼,与其他大国的领土接壤较少且中间有小国充当缓冲国,但 它地处华北平原,缺少有像秦国那样险要的关隘可用来防御,以至于五国合纵 伐齐时,障碍较少,可以长驱直入从而使其险些灭亡。



燕国居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兼有今山西省东北部。其北部和 东胡、林胡接界,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国接界。燕国长期独立 地存在于北方,同其他诸侯国距离较远,故在战国前期有一个长期的比较稳定 的环境。



在长期的较为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燕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不断 发展壮大,统治区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展。虽然燕国偏居北方和中原诸侯国发生军事互动较少,然而由于与齐、赵等国相邻,却经常遭到 这两个国家的武装入侵,且燕国地处北方与匈奴、东胡接壤,地缘战略环境较 为不利。公元前314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干涉,使其险些亡国。之后 燕齐、燕赵之间基于复仇主义观念相互攻伐,消耗了燕国的国力。同时,由于 其距离秦国较远,加之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致使其领土被秦国兼并 的较少,但其最终仍无法逃脱被秦灭亡的命运。

魏国与周围国家犬牙交错地接壤,其领土较为分散,主要部分在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其余分散在临近省份。魏国地处中原腹地,被称为“天下之胸 腹”,四周和秦、赵、齐等强国相邻而其处于中心,地缘政治环境非常不利。



(魏) 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幅凑,无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 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 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固战场也。



这是魏国地缘环境的真实写照。况且其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小诸侯国,郑、卫 等国,这些小国常常把魏国拖入战争。整个战国时期,魏国都处于和周边国家 战争的状态,在魏国强大和三晋联合用兵时,由于在周围减少了一些威胁曾取 得过一些胜利。然而当时的联盟是基于恐惧和利益而非基于友谊,是不稳固的, 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三晋联盟便分道扬镳了。之后,魏国经常遭到其他国家的 入侵,国力不断衰落,尽管时常变换联盟,然而由于其地处中原终未能摆脱被 各强国逐渐蚕食的命运。

韩国在三晋中领土较为狭小,大致有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西部的 地区。它西北方与秦、魏接壤,南和楚交界,东南和郑、宋交界。韩夹在魏、 秦和楚等强国之间,且无险要关隘可以防御,常常是强国兼并土地、扩充实力 的对象,地缘战略环境最为不利。



三晋联合用兵时,曾攻占了一些土地,到三 晋分裂各自图谋发展时,便不断遭到入侵,领土逐步被蚕食。公元前294年的 伊阙之战,韩、魏联军惨败,致使韩国丢失大片土地,从此大为削弱。自战国中期后,韩国始终在夹缝里委曲求全,苟且求生,地缘政治上的劣势也使得其 在战国末年最先被秦国歼灭。

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多因处于中间地带的小国而引起,小国在大国兼并战 争中起到了缓冲作用。到战国中期,杂处于七雄之间的小国、部族所剩无几, 缓冲国多已不复存在,“七雄”大都直接接壤,于是,地处中原、四面强敌的魏、 韩首先成为各国攻占的对象。

赵国初年分晋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山西中部吕梁山以西至黄河东岸的部分 地区,以及山西省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逾太行山并领有今河北省的南部, 以及今山东、河南两省与河北交界处的一小部分地区。与它接壤的邻国有西边 的秦国,南边的韩、魏、卫三国,东边的齐国,北部的燕、中山以及一些少数 民族部落。



整体来看,赵国所处的地缘战略环境十分险恶,周边邻国既多又强, 如赵武灵王所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 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三晋联盟分裂之后,由于地缘上的接近,赵就不断 遭到魏、秦等周边强国的入侵,国力逐渐削弱。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 赵国在北方攻取中山,攻略胡地,军事力量大为加强,曾一度成为能和秦国抗 衡的强国。



然而,赵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其战略重点在西方和南方,因为 西方的强秦和南部的中原诸国才是其最大的威胁。然而,赵国没有利用秦与中 原诸国相互攻伐的有利时机,寻找机会削弱对手,反而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东方齐国。



尽管赵国参与五国合纵攻齐取得了胜利,然而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利益, 其地缘环境不利的状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恶化了。在秦、齐、赵三强鼎立之时, 赵国可以利用战略三角关系借重齐国抗衡强秦,然而齐国衰弱下去后,赵国不 得不单独面对秦国,以至于在长平之战中遭到惨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