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42年开始,唐武宗的灭佛行动持续不断的升级着,声势一年大过一年,被捣毁、强迫还俗的寺庙与僧尼达到了4600家和26.5万人。

814年出生的李炎,本来与皇帝之位没有任何缘分,但840年在宦官的操作之下,李炎被稀里糊涂地推上了唐朝皇帝的宝座。

年仅26岁的李炎心怀大志,面对帝国的衰败,他并不甘于接受现状,准备通过自己的改革使帝国再次强大。

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应该算作是帝国的最大威胁之一,843年,他镇压了刘慎反叛,并采取强硬措施收归了地方节度使的部分权利。

这使得中央政府难得硬气了一回,更使得朝堂上下对李炎寄予了厚望。

但李炎的操作并不止于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朝臣发现李炎的措施越来越邪性,以至于脱离了皇帝应当做的范围。

最让李炎被讨论的是他的灭佛行动。

汉朝时期,佛教从西方传来,慢慢开始在中原扎根生长,只是它的生长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到唐朝时,寺庙已经遍布国家的各个角落,哪怕再贫穷的地区,寺庙也会存在。

且寺庙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的经济水平,寺庙多了,出家人自然也不少。

生活在寺庙当中的和尚与尼姑不仅无所事事,还霸占着不少土地与资源,国家税收的六七成全部进入了寺庙的口袋。

寺庙和僧侣们还享受着免税、免租的特权,以至于国家财政举步维艰。

李炎继位时,他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再放任佛教发展下去,那么势必动摇国家的根基,不用割据势力出手,国家就会因佛教而灭亡。

当李炎喊出灭佛的口号时,所有人都不理解。毕竟,朝堂之上有人与寺庙勾结,民间也有众多的普通人信奉佛教。

李炎可不管这些,他强行推动了灭火行动。

842年开始,李炎的统计官们便散落全国各地,开始统计寺庙数量,摸排寺庙掌握的资源。

不统计不要紧,这一统计让李炎以及朝臣们大跌眼镜。

寺庙掌握的财富已经占到了国家的七成以上,躲在寺庙当中的僧侣、尼姑数量更是高达几十万。



且这些人当中还有众多披着羊皮的恶人,更让李炎动气的是,寺庙已经成了藏污纳垢的理想场所,滋生出的犯罪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为此,李炎在843年又将灭佛行动提升了一个等级,直接颁布了“杀沙门令”,数百名僧人和尼姑被李炎砍头。

这一举动直接震慑了所有的寺庙与僧尼,使得他们老实了一段时间。

但这样的效果不是李炎追求的终极理想,从844年开始,李炎的灭火行动又升级了。

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杀几百个僧尼,而是要捣毁他们赖以生存的寺庙。

全国各地的寺院纷纷倒塌,僧人被赶出寺庙,强行要求他们还俗,不然就是杀头。

845年,灭佛行动达到了顶峰。

仅仅是这一年,李炎就通过强拆、捣毁的手段清除了全国各地的寺庙4600家。

然后,以威逼利诱的手段强迫僧人和尼姑还俗,人数达到了26.5万。

至于捣毁后的土地与资源通通收归国有,僧人与尼姑享受免税免租的特权也被进一步限制。

如此一来,唐朝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李炎在位的6年虽然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但国库充盈的结果超过了其他几任帝王。

佛教在李炎时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哪怕后继者放开了禁令,可佛教的恢复却是缓慢的。

受此一役,唐朝的确吃到了不少的好处,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百姓缺乏感情寄托的场所之后,开始聚众闹事,以至于唐朝境内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另外,佛教的短暂灰暗使得道教有了一定的兴盛,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练补仙丹,对于人生命的威胁也是存在的。

李炎就是在道教长生不老仙丹的加持之下,33岁暴毙而亡。

李炎的灭佛在历史上是响当当的存在,他对延缓唐朝的衰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没有从根本解决佛教问题,只不过,让佛教从明面上的发展转移到了地下,藩镇割据要了唐朝的命,可佛教却依然大行其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