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对植树造林工作提出“三个更加注重”,为新时代植树造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更加注重“提质”。植树造林既要增加林草面积,增加林草覆盖率,也要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要把植树造林形成的绿色优势转化为推经济社会发展胜势,要让每一棵树、每一片草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生态效益。各地各部门在推动植树造林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优化林分结构。简而言之,各地不能搞单一的林木种植,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层面去推动本地区的植树造林,既要提升绿化面积,也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为了植树而植树,而是要善于盘活林木资源,搞好森林经营,激发各地各部门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在推动草原生态发展方面,也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融合,既要提升草场的覆盖面,也要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各地各部门要把提升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植树造林的创造性,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更加注重“兴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要从产业发展角度推动植树造林。从绿色经济层面发力,把植树造林当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要通过科学规划,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优先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生态产业层面发力,推动植树造林带动林业、木材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植树造林提供大量原材料,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植树造林,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从经济价值层面发力,各地要通过植树造林提升区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植树造林项目,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总之,各地各部门要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

更加注重“利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有没有增进民生福祉、能不能给群众带来方便,很大程度上检验城市绿化的质量和效益。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地各部门在推动植树造林过程中要始终把民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改善生态环境看,植树造林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空气质量,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居了民的生活质量。从推动富民增收来看,植树造林美化了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植树造林项目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从实际效益看,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带来了多重效益。以森林为例,森林可以作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蒲都文

责任编辑:宗成贤

来源: 中国甘肃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