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种树治沙,本来是为了活命;谁能料到,这些树长着长着,就长成了古琴、琵琶和阮。从“要饭篮”的兰考,到“中国民族乐器之乡”,这波“泡桐翻身仗”,打得真厉害!
焦书记种树治风沙,结果种出个音乐梦工厂?
1963年初春,兰考,风沙一波接一波地扑进人脸里。那时的兰考县,地处河南中部黄河故道,是“三害”交汇地——风沙、内涝、盐碱,轮着来,轮番卷。土是黄的,风是黑的,树是没有的。焦裕禄一到任,没坐热椅子,就领着人跑遍了县里的沙丘、盐碱滩。
他不是搞调查走个过场,而是天天挖土看沙根、亲手测风势。群众说“树都栽不活”,他偏不信这个邪。焦裕禄看上了泡桐,这种树根深、生得快、耐干旱、怕水淹,是治理风沙和盐碱的“全能选手”。他亲自拍板,在兰考搞“泡桐试验田”。
1963年春,全县在焦裕禄带领下种下5万亩泡桐林。不是靠机械,是全靠人力,一锹一锹挖坑,一棵一棵栽种。泡桐根扎得快,当年成活率超八成。
焦裕禄住进沙丘窝棚里,看着一片片绿意长出来。泡桐不仅治住了风沙,还改善了土壤,树荫底下还能种小麦、种花生,兰考人从“吃树根”变成了“靠树吃”。
泡桐成了“兰考绿”的象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泡桐扩种到千万棵。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兰考现有泡桐超过1000万株,活木蓄积量115万立方米,成为全国泡桐人工林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这些泡桐,年年采伐2万立方米,却仍然“砍不秃”,因为老树砍了,新树顶上。
焦裕禄没能看到泡桐开花结果的样子,但兰考人把这绿一代代传下去了。这原本是防风固沙的工具树,没想到一转身,还能“唱出中国味儿”。
一块木板卖三块,做成古筝能卖三百?
1980年代初,兰考还没多少工业基础,木匠遍地跑,但大多给人打家具、做农具,吃的是辛苦饭。直到有一天,一块泡桐木板被送到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那时乐器厂正愁原材料短缺,一试之下,泡桐木清音稳定、音板震动回弹快,堪称古筝、琵琶的上等木料。兰考这才知道:自家地里的树,原来是做“音乐器官”的天材。
兰考木匠代士永是第一个“尝螃蟹”的。他把泡桐劈开、拼板、磨平,硬是做出了第一批古筝样品。1983年,他用三轮车拉着样品去北京参展,一路颠簸,结果一卖就脱销。这年头全国还没几个地方搞乐器生产,兰考人看见了门道。
很快,一批批木匠、退伍军人、教师都“下海”做起了乐器。1985年,兰考成立第一家民族乐器厂。90年代中期,全县乐器加工企业达百家,形成产业雏形。原本只能当柴火卖的泡桐木板,做成古筝能卖十倍价。
2000年以后,兰考引入流水线作业,泡桐初加工、音板成型、配件制作、整装调音,样样配套。2008年,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园挂牌,占地321公顷,引进品牌企业38家,从业人员1.8万人。
到了今天,兰考泡桐制成的民族乐器年产量70万件,占全国音板市场九成以上。每三把古筝里,就有一把来自兰考;每五台琵琶,就有两台出自泡桐。产业年产值超30亿元,光靠这片林子,全县养活了一个乐器王国。
你说奇不奇?当年为挡沙而栽的树,如今进了千家万户的琴房、登上国际舞台的演出厅,焦裕禄那锹沙土,竟然锹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底色。
泡桐活得快、卖得响,还能带动几百亿家当?
泡桐做乐器只是开始。兰考人瞄准这个“多面选手”,开始打造完整产业链:家具板材、建筑装饰、定制木门,统统用泡桐做芯材。泡桐轻、韧、抗压,不易变形,是做高端家具的“隐形大梁”。
于是,兰考泡桐产业不再局限于民族乐器,向现代家居领域拓展。2010年起,兰考引入TATA木门、索菲亚、顶固等知名品牌在此建厂。泡桐板材被加工成复合门芯、衣柜结构板、地板底层板,卖到了全国。县里成立现代家居产业园,光是这一块,年产值就达到380亿元,拉动就业近5万人。
2023年,兰考泡桐产业链整体产值超过800亿元。全县建成泡桐育种基地12个、科技研发中心5个,引进林木研究院专家长期驻点。泡桐新品种“兰考优桐2号”,生长周期缩短25%,出材率提升30%,确保“种得快、砍得稳、卖得响”。
产业的背后,是制度的保障。兰考县出台“泡桐+”战略,从苗木补贴到加工贴息贷款,从技校培训到品牌打造,政策支持一环扣一环。一个原本靠天吃饭的沙地县,竟然靠树站稳了脚,还站出了全国第一。
焦裕禄当年想得很朴素:先把沙治住、再把人养活。可他没料到,这片绿长出来以后,不只是挡风遮阳,还能“弹琴唱歌”。泡桐从防沙工具,变成经济引擎、文化符号,再变成绿色发展样板。这棵树,真就活成了“兰考神木”。
不是所有造林都有奇迹,但兰考的泡桐,的确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传奇。它不只是树,也是一段奋斗史的见证。它曾挡住风沙、托起乐音、撑起产业。而兰考人,也靠它,把“不能活”的地方,活成了希望的家园。
参考资料
焦裕禄带领种下的泡桐,制成了中国30%的乐器-澎湃-2024-02-29
【故事】焦裕禄:“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中国组织人事报-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