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自2016年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以来,已走进国家公园建设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体制机制创新、生态补偿、生态监测体系、生态管护员、特许经营、自然教育等词汇与国家公园密切关联,长江、黄河、澜沧江也带着来自源头的期望流向远方。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唐古拉山北麓区域,即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面积4.87万平方公里,约占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5.54%。


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 供图/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

唐北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主体的东南部,位于青海、西藏交界的唐古拉山以北、可可西里以南的三江源地区,东至玛多县黄河乡、西接羌塘高原、南以唐古拉山、北以东昆仑山脉为界,是长江的发源地和澜沧江最大支流昂曲等重要流域的水源涵养区,是三江源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分。


姜根迪如冰川前沿,沱沱河从此发源 摄影/杨勇


长江源头第一滴水 摄影/杨欣

唐北区域的行政区界属青海省的格尔木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实际管理权归属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涉及安多、聂荣、巴青3个县13个乡镇。这片区域以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涵盖冰川、湖泊、河流等多种地貌,是全球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的生命之源。

这里,平均海拔4600米,触手可及苍穹。高寒草原如同丝绒般铺展,紫花针茅在风中摇曳,矮嵩草顽强地守护着这片生命的沃土。429条现代冰川如同巨龙般蜿蜒其间,格拉丹东、姜根迪如等冰川积蓄着71.33立方千米的生命之源,滋养着下游的万千生灵。2.3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如同散落的明珠,160多个高原湖泊似碧玉般闪耀其中。在尼日阿错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年春夏之交,黑颈鹤、斑头雁等10余种飞羽精灵在此欢聚,谱写着生命的华章。


壮丽的冰塔林 摄影/杨欣


雀莫山与雀莫湖遥相对望 供图/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

唐北区域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6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这里安居,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藏羚、马麝、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兔狲、猞猁、岩羊、棕熊、狼、赤狐、藏狐等。

监测结果显示,唐北区域的雪豹、藏羚、藏野驴、野牦牛等重点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正稳步上升,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除兽类外,唐北区域也有多种鸟类分布,黑颈鹤、斑头雁、高山兀鹫、胡兀鹫、红隼、大鵟等珍禽在这里自由翱翔。聂荣片区的尼日阿错改湖,湖中鸟岛每年4—9月聚集十几种鸟类。


藏原羚 摄影/彭建生


藏羚 摄影/刘璐


斑头雁 摄影/彭建生


龙胆花 摄影/李玲

独特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资产和宝贵财富。2023年,那曲林业和草原局与多家科研院所,启动唐北片区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涵盖草原、湿地、冰川等资源,为构建唐北区域首个系统性生态数据库以及智慧化管理奠定基础。

唐北区域的魅力,不止在于其自然之美。唐古拉山脉是藏族文化的圣地,千百年来,朝圣者的足迹、商旅的驼铃声在此交织。丝绸之路的繁华、茶马古道的沧桑、唐蕃古道的沉淀,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每当藏族的赛马艺术节来临,赛马的嘶鸣、歌舞的欢腾、哈达的飘扬,都在诉说着这片高原的文化底蕴。


天牧 摄影/彭建生

这里不仅是三江之源,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源、文化之源。它用最质朴的壮美,诉说着最深沉的大地之爱。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感动,聆听到大地最动人的韵律,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之美。

原文发表于《森林与人类》杂志2025年第3期“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专刊。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