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淮海战役再晚四个小时,恐怕就会是另一种结果了。”
粟裕晚年回忆起自己的战争生涯时,总是会想到淮海战役,想到这场差点功亏一篑的战争。
这场原定11月8日的战役,被他提前到了11月6日,也成为了解放战争史上的壮举……
小淮海变大淮海
1948年9月,粟裕率先向军委提交了发起淮海战役的建议。只不过那时在他的想法中,淮海战役还只是小规模的战役。
军委经过考虑之后,认为他的提议可以实行。当时中野已经从大别山出来了,于是军委派中野和他们协同作战。
中野主要负责拖住敌人,粟裕则负责实现自己的作战目标。但谁都没想到,中野面对的敌人如此不堪一击,轻易将郑州等地让了出来。
原本按照粟裕的计划,我军的主要目标是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兵团和李延年第九绥靖区。将这些敌人消灭之后,才着手夺取徐州。
当时孙元良兵团盘踞在徐郑线,如果粟裕真的要对黄百韬动手,很可能会遭到孙兵团的袭击。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军委下令中野也参战。
中野的主要目的就是牵制孙兵团,减轻华野阻援的压力。当时中野派出了自己四个主力纵队进入战场,准备牵制孙元良。
谁知孙元良得知中野来了,连部队都没带就直接跑了。这下好了,孙兵团群龙无首,在中野的进攻下很快就败了,部队四处逃窜。
中野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就从敌人手中拿到了郑州、开封这两座城。随着中野主力进入战场,这场战役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粟裕向军委发电报,请陈邓指挥这场战役,次日毛主席回电,确定了整场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至此,淮海战役正式扩大。
就在粟裕向中央军委提交自己的提议时,国民党那边也没闲着。济南失守之后,刘峙开始收缩兵力,以求保全徐州。
其实我军决定发起淮海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内部正在为作战方案争吵不休。当时他们一共有两种作战方案,一种是在徐州和我军决战,一种是直接放弃徐州。
对于这两个方案,国民党内部一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一直到淮海战役开始,他们都没吵出个结果来。
虽然后来经过会议商讨,还是决定和我军决战,但老蒋内心偏向第二种方案。所以即便有了结果,他们也一直没能拿出作战部署。
一直到11月5日,他们才确定作战方案,将部队沿着津浦路排开。而此时距离我军发起进攻,已经不到24小时了。
提前开战
在粟裕最初提交的报告中,淮海战役的开战日期是11月8日,这个时间是粟裕仔细推断之后制定的。
他断定敌人不会在短时间内逃脱,为了让部队有更多时间集合,所以定下了8号发起进攻。然而谁都没想到,粟裕会自己提前发动进攻。
6号的时候,粟裕接到侦察兵发来的消息,说敌人的44军已经开拔准备西撤了。这对我军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淮海战役原本的目标就是黄百韬和李延年,虽然战役扩大了,但粟裕的目标并没有改变,还是以歼灭李、黄二部为主要目标。
44军在撤退的同时,黄百韬也已经带领大军向西疾行了,这让粟裕的心中有了紧迫感。对他来说,黄百韬是个威胁很大的敌人。
此人虽然不是嫡系,但其麾下兵团战斗力十分强悍,一直都是让我军头疼的对手。粟裕和他交过手,对他印象十分深刻。
粟裕很清楚,一旦让黄百韬逃了,下次想找他落单的机会可就不容易了。不论如何,粟裕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围堵黄百韬。
所以在接到侦察兵发来的消息之后,他只是稍作犹豫,就决定提前发起淮海战役。在他的指挥下,华野大军迅速出动。
当时黄百韬正在渡河,因为误信友军会帮他搭桥,所以他并没有派人去河边查看。等到他到了河边之后,才发现根本没人帮他搭桥。
没办法,他只能让63军殿后,同时想办法用其他方式过河。
我军发起攻击的时候,正好是黄部正在过河的时候。
粟裕趁此机会咬住黄部后翼,将63军牢牢包围在岸边。63军找不到其他方式过河,又被我军三面包围,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在我军的进攻下,这支部队成为了历史。消灭63军之后,我军继续向前追击,又消灭了100军的83师。至此,黄百韬元气大伤。
顺利落幕
黄百韬见我军死死咬着他不放,就将希望寄托在李弥身上。他向李弥求助的时候,李弥借口刘峙让他撤退,坚决不肯回援。
我军死死追在他们身后,黄百韬有心要摆脱我军。64军军长给他建议,说碾庄有13兵团留下来的工事,可以在碾庄和我军打一场。
与此同时,南京也发来消息,让他在碾庄和我军打一场,还说会派援兵去支援他。
他信了,于是带大军留在了碾庄,最后被我军给团团包围。最终,碾庄成为了黄百韬的埋骨地,粟裕终于解决了这个大敌。
消灭黄百韬之后,粟裕得知中野已经困住了黄维兵团。
和黄百韬不一样,黄维兵团刚成立不久,黄维也是个被赶鸭子上架的兵团司令。和他相比,他手下的人更听胡琏的指挥。
因为让黄维当了兵团司令,胡琏还闹了别扭,并没有及时到淮海战场上。后来兵团身陷重围,老蒋还是选择将胡琏送到战场。
黄维虽说被称为“书呆子”,但12兵团的战斗力不弱。他利用战车将兵团围成一个铁桶,确实让中野难以突破。
眼见牺牲人数越来越多,还是拿他没办法,中野只能采取大量土工作业迫近攻坚。正好粟裕将黄百韬打败了,将华野一部分兵力派了出去。
在华野的协助下,黄维的“龟壳”终于被打碎了,他自己本人也被俘虏。
消灭12兵团之后,中野转过头去协助华野对付杜聿明兵团。黄百韬和黄维都是因为上级指挥失误,所以造成了他们的全军覆没。
至于杜聿明,他则是被老蒋给逼到死路上的。
老蒋非得逼着杜聿明回去救黄维,结果黄维也没救得了,反而还搭上了杜兵团。
杜聿明被俘之后,淮海战役彻底落下了帷幕。除了李弥、李延年、刘汝明带兵逃脱之外,其他兵团被我军悉数歼灭,黄百韬、邱清泉战死,杜聿明、黄维等大批将领被俘。
但对粟裕来说,整场战役,对作为前线指挥官的他来说并不轻松。一旦他有任何失误,可能这场战役的结果就会发生改变。
如果他没有察觉到敌军的动向,直接提前两天发起战役,那黄百韬就有足够的时间逃之夭夭。到时候,根本就不会有淮海战役的发生了。
正是因为他对敌人的精准把控,才有了我军在解放战场的一次次胜利,“战神”之名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