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2月10日,天气虽然寒冷,但常德城内却无比热闹。

这一天,第29集团军副司令兼74军军长王耀武大摆宴席,为57师全体官兵举行庆功宴,庆祝常德失而复得。

可悲的是,当时57师几乎全军覆没,8539名官兵,竟然伤亡了7869人,伤亡比达到90%以上。

因此,参加此次宴席的57师官兵只有数百人,尽管场面十分隆重,气氛却显得悲壮无比。

然而,就在宴席举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一队士兵,将57师师长余程万带走。

王耀武对此十分不解,称余程万的表现堪称孤胆英雄,不表彰也就算了,怎么能抓人?

余程万却并不惊慌,而是对众人说,我早知如此,终究是逃不掉的。

那么,身为功臣的余程万,为何会被逮捕,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01

1939年,57师被并入74军,师长施中诚升任副军长,副师长余程万接任师长,军衔少将。

抗日战争中,余程万率领的57师可谓战功显赫,参加过从淞沪会战到第三、第四次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因其军事才华出众,得到了施中诚、74军原军长俞济时、继任军长王耀武的赏识。

我们都知道,74军是国民革命军的王牌军,而57师则是74军的主力师,素有“虎贲”之称。

说起来,“虎贲”这个名字还有些来历。

大约在1942年的时候,由于日军十分忌惮74军,所以派遣了大量特务进行情报刺探,最终熟知了74军的各个番号,导致74军的情报活动经常被破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耀武对74军的番号进行了调整,军部及其直属部门番号改为“辉煌”,51师改为“文昌”,58师改为“榆林”,57师则由“徐闻”改为“虎贲”。

“虎贲”一词取自《书经》中的《牧誓上》篇:

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

在古代,“虎贲”一词往往指那些英勇无敌的军队,57师能以这个词作为番号,足见其在74军内的特殊地位。

余程万作为57师师长,名气可以说是相当大,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发生在抗战末期的常德会战,却改变了余程万的人生轨迹,让他栽了个大跟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1943年,形势对日本十分不利,日军不但在中国战场深陷战争泥潭,而且在太平洋战争也越发不利,逐渐转入守势。

在印缅战场,盟军也在制定反攻计划,让日军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策应太平洋战场和印缅战场,日本决定在中国发动一次大规模会战,从而牵制中国军队由四川、湘南调往云南和印缅,夺取滨湖(洞庭湖)粮仓,并对重庆进行军事威慑,迫使其屈服。

最终,日军将目光对对准了常德。

常德,湖南北部地区重镇,是云贵的门户,素有“黔川咽喉”之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又是水路交通的枢纽,可北扼长江,进逼宜昌。

因此,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常德是拱卫西南安全的战略要地,日军一旦占领这个地方,重庆的安全都将受到威胁,那么整个抗战大局将受到重大影响,形势可能再次逆转。

1943年春,因原驻常德部队奉调为中国远征军,余程万率57师进驻常德。

余程万一到常德,就下令修筑工事、巩固城防、积极备战,并发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作战号令。

10月,余程万被提升为74军中将副军长,仍兼57师师长,11月常德会战就打响了。

02

当时,日本第11军团司令横山勇集结10个师团约10多万兵力,向常德地区发起进攻。

中国军队十分重视,集结了第6、第9战区16个军43个师约43万人,在常德及外围地区与日军交战。

11月24日,横山勇率3万余精锐日军,在突破重重防线之后,直逼常德城下。

第二天,日军以伤亡千余人的代价,突破了常德城外三道防线,将常德包围起来。



余程万骁勇善战,善于打防卫战,曾在上高会战中坚守上高城,为最终取胜立下汗马功劳,荣获“陆海空军第一号武功状”。

不过,57师毕竟只有8000余人,敌众我寡,打得十分吃力。

蒋介石当时正在参加开罗会议,他得知消息后,考虑到常德一旦丢失,将对中国军民和盟军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为了不影响国际观瞻,他下令余程万死守常德,至少要坚持到26日。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下令各路增援部队火速救援常德,按照他的设想,只要余程万能守住,等援军抵达了,就能发起反包围。

到那时,中国军队将打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一举歼灭横山勇,这对抗战局势十分有利,也会对中国在开罗会议中的前景大有助益。

余程万当然清楚其中利害关系,表示坚决完成任务,绝不让日寇踏入常德一步。

战至26日,57师守城时限已满,本应该撤离,却因为深陷重围而无法脱身。

再加上,各路援军或被日军所阻,或畏敌不前,迟迟无法抵达常德,余程万就更不能撤退了,要不然就是拱手将常德送给日军。

此时,57师可以说陷入险境了,部队伤亡过半,而且常德周边都被日军占领,交通断绝,已经成为孤城。

在这种情况下,余程万一面催促援军,一面继续与敌浴血奋战。



由于部队人数不断减少,余程万无奈之下,只得将官佐、杂役、伙夫及政工人员编入战斗序列。

27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常德城发起猛烈进攻,为了消灭城中守军,日军竟然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弹。

29日,日军攻入常德城,余程万毫不退缩,率领57师与敌展开巷战,由于他事先在城中各街道修筑了许多碉堡,导致了大量日军伤亡,所以日军迟迟无法占领常德。

横山勇为了攻克碉堡,便下令使用火攻战术,余程万又带着将士们与敌展开肉搏,又迫使日军退出常德。

12月1日,除去在城外打游击战的极少数将士之外,57师在常德城中就只剩下200多人了,而且武器弹药严重缺乏。

余程万眼看部队陷入绝境,便向孙连仲长官发去最后一封电报,被称之为“绝命电”:

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职余程万谨叩。

从这封电报可以看出,余程万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



12月2日,蒋介石命人给余程万发去电报,要求他坚守常德,与城共存亡!

余程万得电后,更加坚定了信念。

03

余程万打算与城共存亡,他手下的将士们却不干。

12月3日凌晨,余程万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表达了坚守常德的想法,但几个团长却对他说,现在坚守没什么意义,只能白白牺牲,不如突围出去寻找援军,也可为57师留下火种!

余程万听了,陷入了长久的沉思,经过激烈地思想挣扎之后,他决定留下第169团柴意新团长死守阵地,自己则带着其余人进行突围。

几个小时之后,趁着夜色朦胧,余程万留给柴意新51人,自己则带着百余人溜出城外。

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之后,余程万最后只带着83人突围而出,与前来增援的滇军第58军新编第11师32团相遇了。

而留在常德的柴意新当晚就中炮身亡,余部坚守至6日全军覆没,常德失守。

由于事出仓促,余程万突围的时候,没有通报全军,所以大家都以为他殉国了,一直到他主动联系王耀武,王耀武这才得知他擅自撤出常德。

王耀武当然知道余程万是被逼无奈才撤退的,但凡有一支援军抵达,都事不至此,不过他还是很替余程万担心,他在电话里对余程万说:

“你糊涂啊!知不知道蒋委员长已经下了死命令,要你死守常德,你现在突围出来,蒋委员长怪罪下来,该怎么办?”



余程万默不作声,王耀武又说,“现在你只能想办法补救了,无论如何,你都必须夺回常德,而且你必须是第一个冲入常德的人!”

余程万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他突围出来,不就是为了收复常德吗。

于是,余程万向王耀武要援军,王耀武便下令新编第11师32团协助57师收复常德。

很快,蒋介石就得知余程万擅自撤离常德,气得直咬牙,大骂说:

(余程万)胆怯无能,其状貌短小,不言而知其为非可托大事者。

何应钦也很生气,说余程万“应死不死”,至于为何这样说,后文会讲到。

当时,蒋介石和何应钦都下了命令,要求余程万必须收复常德,否则以死谢罪,同时他们也都认为将会有一场恶战,毕竟日军有数万人。

但是,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余程万在12月7日就收复了常德,而且兵不血刃。

原来,日军攻克常德后,料想中国军队会合围过来,于是只留下一个联队镇守,大部队则撤走。

等余程万率军抵达常德之时,日军联队也撤走了,这样常德就成为了空城。

余程万入城之后,在断壁残垣之间,意外发现了三百多名57师官兵,这些人是在战争中被打散之后到各处打游击的。

之后,余程万又收拢了流散在各处的47师官兵,也只有数百人而已,对此他感到十分悲伤。



王耀武见常德已经收复,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亲自赶到常德,为57师官兵举行庆功宴,他心想这次王耀武总归安全了吧!

04

宴会的气氛热闹而又悲壮,余程万表面上笑呵呵,还给长官和将士敬酒,内心却十分沉重,因为他知道蒋介石其实是希望他战死的,现在他却活着,蒋介石肯定不高兴。

早在常德失陷之前,余程万在得到蒋介石死守命令的时候,就知道蒋介石要他去死,在常德无法保住的情况下,他如果能战死沙场,那么蒋介石就可以用他树立标杆,为抗战造势,在国际上大肆炒作,从而减轻常德失守带来的负面影响。

毕竟,这样的事情,蒋介石不是第一次干了。

正如余程万所想,蒋介石确实希望他牺牲成仁。

当时,蒋介石甚至给余程万牺牲之后的一系列舆论炒作做好了安排,比如他指示军令部,等余程万牺牲了,要“大为宣扬,表彰忠勇,则常德之战虽败犹荣。”

军令部则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提前写好了一篇表彰余程万在常德牺牲的文章,并联系了各大报社进行发表。

但是,蒋介石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余程万从常德突围的消息,当时就气得直咬牙,说余程万即便收复了常德,也要杀之而后快。

蒋介石对余程万的态度,何应钦深有同感,认为余程万死了,比活着的价值更大。

就在王耀武给余程万开庆功宴的时候,蒋介石派去的士兵也到了常德,他们冲入宴会厅,当着众人的面宣布,“余程万,你被捕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所有人都傻眼了,王耀武觉得很奇怪,就对来人说,“你们是什么人,为何要抓余师长?”

为首之人回答说,“我们是军事委员会执法总监部的”,说完就亮出证件,然后接着说,“我们奉委员长之命,前来抓捕余程万!”

王耀武当时就愣住了,感到不可思议,心想常德都收复了,怎么还要抓余程万呢?

大家都以为余程万会情绪激动,他却无比平静,似乎对此早有预感,没有做任何反抗,就跟着来人走了。

因为余程万被逮捕,所以庆功会提前结束。

消息很快就在国民党内部传开,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余程万可免一死,毕竟余程万守城时限已过,在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才被迫撤退的,更何况后来又收复了常德,虽有罪过,但罪不至死。

余程万被捕之后,蒋介石下令将其押送到重庆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当时给他定的罪名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擅自撤离常德。

05

按照蒋介石的想法,余程万就只能是个死,只待军事法庭宣判。

王耀武人脉广,他得知消息后,感到非常担心,认为余程万已经尽力,如果再追究其罪责,就太不公平了。

为了拯救余程万,王耀武联系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第六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详细汇报了57师的战斗经过,以及余程万突围的本意,二人深感余程万罪不至死。



孙连仲

很快,三人就联名向蒋介石求情,后来王耀武又请老上司俞济时向蒋介石说好话。

余程万也不甘心就这样不明不白死掉,一辈子要背负临阵脱逃的罪名,于是动用关系,四处为自己说情,就连军法总监何成浚也倾向于从轻量刑。

常德当地的官员百姓,也认为余程万已经做得很好了,堪称孤胆英雄,于是纷纷请愿,希望蒋介石不要杀余程万。

最终,在多方势力的反对下,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杀掉余程万的影响。

再加上,当时国民政府急需对常德会战进行正面宣传,导致杀掉余程万的阻力便越来越大。

此时,蒋介石完全可以释放余程万,并将其树立为抗日典范,但他考虑到自身权威,加之他担心放过余程万,日后会做出对自立不利的事情,所以选择暂时将此案搁置。

1944年,桂柳会战爆发,桂系将领为保存实力,未战就先撤退,导致桂林、柳州等重要城市相继丢失。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蒋介石应该严惩桂系将领,但他考虑到政治因素,她并未这样做。

如此一来,蒋介石就不好再深究余程万了,不然有失公平,因此余程万只得轻判。

最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余程万被判刑五年。



对于这个结果,大家依然感到不满意,但也不好再继续反对,毕竟领袖的面子也很重要。

当然了,这不代表余程万就必须坐五年牢。

1945年1月,时任74军军长施中诚想了个办法,他请求蒋介石让余程万戴罪服役,蒋介石当时已经消气,便给余程万减刑至两年半,调回军中服役。

后来,余程万表现良好,屡有军功,且并未表现出对蒋介石有任何不满,蒋介石便顺势免除他的刑罚,并任命为74军中将副军长。

06

余程万脱罪之后,时常心有余悸,要不是因为抗日大局使然,以及各界人士的救助,他恐怕就要死于蒋介石的“阴谋”了,说他不恨蒋介石,肯定是假的,但要说报复,那也不至于。

余程万虽然死里逃生,还得到了晋升,却时常想起57师那些阵亡将士,他认为有必要把将士们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小说,让更多人熟知。

于是,余程万找到了著名小说家张恨水,请张恨水写一本关于“虎贲”军的感人故事。

张恨水得知57师面对数倍于己的日本,孤守常德达16天之后,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就非常感动,便同意帮余程万这个忙。



后来,张恨水以《虎贲万岁》为名,写下了一本小说,他在小说的开始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暴露之处很少。常德之战,守军不能说毫无弱点,但我们知道,这八千人实在已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下83人,这是中日战争史上难找的一件事,我愿意这书借着第57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不再让下一代及后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改变了我的作风。

小说出版后,余程万和他的57师扬名全国,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当时,苏州有一个叫做吴冰的小姐看了《虎贲万岁》之后,对余程万十分爱慕,奋不顾身地想要成为“虎贲英雄”的妻子,于是托人给她做媒。

巧的是,当时余程万的妻子去世不久,他见吴冰貌美如花,又贤惠体贴,于是娶其为妻,婚后生育一子二女,成为一段佳话。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余程万成为由74师改编的整编74师副师长,后成为26军军长,驻扎在云南。

1949年,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余程万与第8军军长李弥一起被扣押,后两军将士以“解救军长”为由逼近昆明,要求卢汉放人。

卢汉便让余程万出城劝降,但他旋即反悔,向昆明发起进攻,受挫后退守开远、蒙自,不久乘飞机飞往台北。

要说余程万对蒋介石还算忠心,当初蒋介石要杀他,他没有一直记恨在心,反而在关键时刻选择站在蒋介石这边。

不过,蒋介石却不领情,准备继续拿余程万当炮灰,他任命余程万为云南绥靖公署主任,让其返回蒙自稳定局势。

当时,云南的局势很不好,余程万回去,搞不好就是去送人头的,但他没得选。



1950年,蒙自被解放军包围,26军坚守月余,几乎被全歼,余程万担心回台北,会再次遭到蒋介石的清算,于是乘飞机去往香港,寓居五年后去世,享年52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