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微风轻拂、万物复苏的时节,清明节翩然而至。它宛如一幅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情感的画卷,既有对逝去先人的深切缅怀,又有人们在春光中肆意挥洒的欢笑。

然而,大家或许不知,如今我们所过的清明节,实则是古代清明节、寒食节与上巳节历经岁月交融的独特产物,在众多民俗节日中独树一帜。

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又与书画艺术有着何种奇妙关联?让我们一同探寻。

上巳节 与《兰亭集序》

上巳节,最初指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首个巳日。

回溯至春秋时期,三月上巳日,人们便在水边举行祓禊活动,彼时巫术氛围浓郁,主要目的是在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

岁月流转至魏晋,水中沐浴、招魂续魄等习俗的宗教色彩逐渐褪去,节日活动愈发丰富多彩,趣味性大幅提升。


闻名遐迩的 “曲水流觞” 活动便在这一时期悄然兴起。文人雅士们将盛满美酒的酒杯置于蜿蜒曲折的水面,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当场即兴赋诗一首,若诗不成则需罚酒。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这一活动的不朽见证。其书法章法自然流畅,气韵生动鲜活,将艺术风格与文字内容精妙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王羲之与友人聚会时的愉悦自得。

在那个时代,上巳节水畔集会不仅是一场娱乐盛宴,更是士人们交流思想、吟诗作文的绝佳平台,极大地推动了诗词歌赋的蓬勃发展。


但步入唐宋时期,上巳节的文雅韵味逐渐淡去,不知不觉间演变成以吃喝玩乐为主的节日,至宋代更是逐渐融入清明节。

寒食节 与《黄州寒食帖》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因而又称 “百五节” 或 “一百五”。

禁火、冷食是其核心习俗,故也被称作禁烟节、冷食节。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一说源于周代的禁火制度,另一说法则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之推。

在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仅在北方民间局部地区庆祝,且政府对民众的禁火、冷食行为多有限制。

然而,到了唐宋时期,寒食节不仅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还深受政治领袖重视。这一天,除了上坟祭祀先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皆尽情享受吃喝玩乐的时光,夜晚也不再宵禁,人们可彻夜游玩,且寒食节与清明节连休七天。元稹在《寒食日》中写道:“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堪称寒食节最负盛名的书画佳作。其诗稍显苦涩,书法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篇松紧欹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

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死蛇挂树”,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尽显苏东坡的独特个性与艺术魅力。

清明节 与《清明上河图》

清明,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代以前,仅仅充当着衡量季节气候变化的标识。

自唐代起,清明节与寒食节紧密相连,将寒食节最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人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开始有了田野踏青春游的习俗。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心态开放,更注重现实生活的享受,在清明节尽情拥抱大自然的美好。

到了宋朝,随着节日期间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清明节的社会地位日益提升,逐渐吸纳了寒食节部分习俗及上巳节的一些活动,演变成一个集祭祖、踏青等多种户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是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

相较于张择端版描绘的并非专指清明时节的春天景色,仇英版又不够完整,清院本中出现的放纸鸢、踏青、荡秋千(古人称清明节为 “秋千节”)等场景,确凿地证实了其描绘的正是清明节景象。

当我们在这个清明节,手持鲜花祭扫先人,漫步在田野感受春光时,不妨回想一下这些传统节日的融合历程。

从最初各具特色、独自发展的上巳节、寒食节,到被注入丰富娱乐元素;从单纯作为节气的清明,到融合其他节日习俗成为如今内涵丰富的重大节日,这背后是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而那些与之相关的书画作品,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过节的生动场景。

那么,在未来,清明节在传承与发展中又会与书画艺术碰撞出怎样新的火花呢?让我们满怀期待,一同见证。

the en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