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这片土地上滋养了无数才子,但却少有像谢灵运这般的存在,他出身于陈郡谢氏之家,祖父是淝水之战的名将谢玄。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本可安享荣华,却偏要以才华搏击命运。
史书记载他"性豪奢,车服鲜丽",却又"文章之美,江左莫及"。这种矛盾的气质,恰如他的诗作——既有"池塘生春草"的清新明丽,又有"林壑敛暝色"的深沉孤寂。
世人皆称他为“江左第一”,而李白更是把他当自己的偶像,他的诗被称为东晋“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还是书圣王羲之的曾外孙,在书法方面更是继承了王谢两大家族的书法精髓,而他更是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他还首创了“山水入笔”的理论笔法。
他的草书更是被誉为是“魏晋六朝的草书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张旭和怀素两大草圣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他的人生仕途也并不是那般的一帆风顺,从公爵降为侯爵的屈辱,永嘉太守任上的纵情山水,到最后被诬谋反的悲剧结局,这些人生际遇都在他的艺术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在六朝时期"诗书一体"的观念下,他的书法实践实际上是对其诗歌理论的视觉延伸。台北故宫所藏《草书册》正是这种艺术观念的完美体现——当他的诗歌在描绘山水时,他的毛笔也在纸面上"书写"着山水的神韵。
他的巨幅草书《草书册》的出现真补了谢灵运书法研究的空白,更是为后人学习魏晋草书提供了参考实物的重量级资料。
此书册现已被禁止公开展出,所以可见此书册的珍贵程度之高。
谢灵运此作草书册全卷共计约1000余字,全卷以一首一首的绝句所构成,共计18篇诗文,堪称文书双绝唱的一幅书作,因保存妥善,字字完全无缺, 着墨润丽、生动,非常适合临摹。它是魏晋南北朝仅存的三件名家墨迹真迹之一,也是谢灵运仅存的书法作品。
细观《草书册》,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诗意性与节奏感,这也是他独创的 一种"诗意用笔"的独特体系, 他常以顺锋起笔表现山水的柔和轮廓,又以逆锋收笔暗示岩壁的嶙峋质感。
这件作品还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笔画干净利落,少有拖泥带水之处;二是结字较为规整,虽为草书但仍保持较好的可辨识度;三是章法疏密得当,字距行距的处理恰到好处。
与王羲之《十七帖》等经典草书相比,《草书册》在技法上虽稍逊一筹,谢灵运没有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力,而是通过平稳的用笔、匀称的结构,展现出文人书法特有的书卷气。此作它既保留了魏晋风骨,又融入了个人特色,对理解六朝书法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虽然有网友对其真伪尚有争议,但就这草书水准而言,能写出此作和自作诗而言,其价值也不可估量。这没得说的,他笔下的每个字都蕴含着方向性的力量,或如飞瀑直下,或似孤峰耸立。这些"势"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遵循诗歌的情感脉络。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