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303年那一年说起,在琅琊这片土地上的王氏家族中诞生了一个男婴,说到琅琊王氏想必大家都能猜想到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王羲之。
公元303年,王羲之诞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的一个名门望族。王家在东晋时期地位显赫,其父王旷是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更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丞相。王羲之自幼便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族中长辈皆是饱学之士,家中藏书丰富,这为他日后的文化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兰亭序》
王羲之幼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这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因为家族中人才济济,他的光芒被暂时掩盖。然而,他自幼便展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当时,王家有一位名叫卫夫人(卫铄)的亲戚,她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便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卫夫人见他资质聪颖,便倾囊相授,将书法的精髓一一传授给他。王羲之也十分勤奋,每日刻苦练习,寒暑不辍,为他日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在练习书法时,常常是废寝忘食,有一次,他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院子里的池塘边,用池水洗笔,结果把池水都染成了黑色,这就是后来被人们传颂的“墨池”故事。
《二谢帖》
《丧乱帖》
长大后的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面 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学上、绘画上也是相当的出色,著名的《兰亭序》的内容也是他的原创手笔,这便是文学加书择叠加而成的天下第一名帖,此帖不是在书法圈经受千年追捧,其中内容还是现在学生必背的一篇课文。
有一次,太尉郗鉴欲为女儿郗璇挑选女婿,便派门生前往王导府中挑选。王导让门生到东厢房去观察王家子弟。当时,王家子弟皆知郗太尉来选婿,纷纷精心打扮,举止得体,唯独王羲之坦腹东床,悠然自得地躺着。
门生回去后向郗鉴描述了这一幕,郗鉴听后大赞:“此子豁达,必有大成!”于是便将女儿郗璇许配给了王羲之,成就了一段“东床快婿”的佳话。
《干呕帖》
《大观帖》
王羲之与郗璇成婚后,夫妻二人感情甚笃。郗璇也是一位才女,她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还擅长书法,与王羲之志趣相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一起切磋书法技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王羲之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更加勤奋地追求艺术的巅峰。
之后他便走入了仕途,先是从事秘书郎,之后是 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 秘书郎的闲职给了他纵情笔墨的时光,他即会 策马三日只为观摩李斯碑刻,也会在集市替老妇题字卖扇。
《十七帖》
而其中又有一则故事广为流传,有一天他途经山阴道观之间,看到道士养的一群白鹅曲颈向天,竟痴立半日不肯离去。道士笑道:“若肯抄写《道德经》,鹅群尽数相赠。”他当即铺纸研墨,三千言一气呵成。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讲的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
永和九年的三月份,四十二位名士相邀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学术交流,期间谢安的琴声在山谷回荡,孙绰的赋诗引来白鹭驻足。他们在当于创作了许多首诗词,并记录下来做成诗册,然后发现还少了一篇序文,就邀请王羲之来提写这一篇序文,微醺的王羲之思索片刻,铺开纸笔写下“永和九年,岁在……”,这场醉后挥毫成就的《兰亭集序》,让唐太宗愿以江山换真迹,令后世书家“摹本临千遍,难及其风神”的佳作。
《乐毅论》
但是官场终究容不下这般纯粹的灵魂, 当时东晋王朝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王氏家族与庾氏家族等权臣之间矛盾重重。王羲之夹在其中,深感无奈和痛苦。他目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心中满是失望和愤懑。他多次上书朝廷,希望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但都未被采纳。
最后 他掷下官印冷笑:“簪缨冠盖,不如笔墨相亲。”辞官归隐金庭山后,药炉与砚台相伴的岁月里,他给幼子王献之传授书道:“世人谓我胜钟张,吾儿当破我樊笼。”这份超越门户之见的胸襟,让王氏书风绵延三百年,直至武则天以帝王之尊珍藏《万岁通天帖》。
《黄庭经》
《行穰帖》
译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王羲之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依然关注着国家大事和朝中动态。每当听到国家有难或百姓受苦的消息,他心中都会感到忧虑和不安。他会与好友们书信往来,讨论时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虽然他已不在官场,但他始终心系家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也是为什么之后还有很多他的手札传世原因之一。
《哀祸帖》
译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胡桃帖》
公元361年深秋,五十九岁的王羲之在写完最后一卷《道德经》后安然离世。案头未干的墨迹映着窗外白鹅,仿佛他十三岁那年偷读《笔论》的月光,永远凝固在魏晋的风流长卷里。
《雨后帖》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作品被历代书法名家所推崇,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王羲之推崇备至,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称其书法“尽善尽美”,并大力搜罗王羲之的墨宝,命人临摹学习。
《妹至帖》
《寒切帖》
《长风帖》
此后,历代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无不尊王羲之为宗师,学习和传承他的书法艺术。
在之后的很多名家书帖之中你都可以看到王羲之笔法的影子,好像是不学王就难以成大家,他的书法也是被后人称之为最正统的书道了,说他是“天不生他王羲之,书道万古如长夜”并不为过。
《游目帖》
《瞻近龙保帖》
《初月帖》
《阔转久帖》
《快雪时晴帖》
《孔侍中帖》
《得示帖》
《平安帖》
《何如奉橘帖》
《姨母帖》
《大道帖》
《远宦帖》
《误坠地帖》
《上虞帖》
《大报帖》
下面是后人集字作品:
《怀仁集王圣教序》·局部
集字《金刚经》·局部
集字《觉国师碑》·局部
还有一部,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后人托名的。
千年后的我们翻开他的字帖,依然能看见那个袒腹东床的少年,在历史的宣纸上挥洒出永不褪色的惊鸿照影。他的笔墨教会世人:真正的传统从不是重复,而是将每个时代的月光,酿成新的墨香。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