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不一般,无论多忙,记得:1要放,2不动,忌3事

时间过得真快,今日农历的三月初七清明节。对于清明节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特殊日子。

当然清明节这一天也是很特殊的,有很多历史文化和民俗的说法,特别是在祭祖的时候,也是有一些说法和讲究的。

正是如此,民间里流传了这样的说法,在清明节这一天,无论多忙,也要记得:“1要放,2不动,忌3事”。那么有啥说法和讲究呢?我来回答:



今日清明节不一般:

①清明祭祖的由来。

从古到今,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开始的时候,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中《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意思是说,此时的清明仅是一个反映物候变化的农业节气。但是到了唐代的时候,古人把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融入,这才有了现代的清明节,也是从自然节气到人文节日的蜕变。

对于清明节的习俗,其实在晋朝的时候,就有了扫墓的传统,其中宋代《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

“汴京百姓拜扫新坟,都城人出郊”

而到了明清时期,清明祭祖已成为全民性的礼俗活动,其中古书《帝京景物略》中这样描述:

“哭罢,趋芳树,列坐尽醉…”

所以清明节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也生动展现了祭祖的重要性。

②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

对于清明节,老祖宗留下来了清明的物候现象的说法。其中古人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注曰:

"桐木,春令之木也。"

而在《礼记·月令》中这样记载:

"清明之日,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天子居青阳左个"。

所以来说,清明节的特点也是阳气上升的开始,这也标志着进入清明节以后,正式进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那么清明节有啥说法和讲究呢?村里老人说的:1要放,2不动,忌3事,也是清明节的讲究。



1要放:

这里放,指的是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在坟头上压纸,南方传统的习俗也称为"挂青"。

而挂青这一习俗,最早的时候,可追溯至唐代的"纸钱"文化。其中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有着:"风吹旷野纸钱飞"的诗句。

而宋代《梦粱录》记载:

临安百姓"以纸钱挂于冢上",谓之"标祀"。

意思是说,清明节在坟头上放纸目的,就是作为一个标记,这样也说明了后代有人,而不是一个孤坟。

当然在坟头上放纸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江南地区盛行悬挂五色幡,闽南地区流行"压墓纸",巴蜀地区则发展出精巧的"清明吊",虽然习俗不同,但是寓意是一样的。

2不动:

不动他人的坟墓。

清明节上坟的时候,难免触碰到别人家的祖坟,但是还是以小心为好,当然在古时候对于触碰他人的坟墓更为严格。

其中唐朝《唐律疏议》明确规定:

"诸盗耕人墓田,杖一百…"

在古时候,老祖宗将墓地视为神圣空间。当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如果触碰他墓也是对于别人不尊重的。

不动祭品:

对此汉代《四民月令》已有"祭余不食"的记载,意思是说祭拼是不能乱动的。

不过我们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如果随意动一些露天祭品易受污染,所以也是不好的。



忌3事:

清明不婚嫁:

古书《礼记·昏义》记载:

“清明节合二姓之好"。

意思是说,在清明节是不适宜结婚的,因为清明节是"思亲怀人"的特殊时段,这和上坟的肃穆氛围以及婚庆的欢乐还是有冲突的。

清明不过寿: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清明不贺寿"的说法。

当然进入现在社会以后,在清明节这一天如果过生日的话,也是很不好的,至少从寓意上来说也是不合适。

清明不借钱:

对此,民俗学家钟敬文指出,清明忌讳钱财往来,这也源于对"生死账目"的隐喻性回避。

当然到了现代以后,借钱还钱也是比较难了,因此不管什么时候,也是要注意借钱的。

清明不再只是简单的民俗事项,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当我们在细雨纷飞中擦拭墓碑的时候,给祖先上坟,不仅仅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一种精神密码。所以说的,清明节的“1要放,2不动,忌3事”还是有一些说法和讲究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