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海河两岸的垂柳抽出新芽,细雨浸润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当《周礼》“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古老法令穿越千年,当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忠义故事化作寒食习俗,清明节早已超越了时令节气的自然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在这慎终追远的时刻,我们既要在细雨纷飞中触摸文明的肌理,更需以创新之光照亮传统的新生。
春和景明处,升腾文明传承的永恒温度。天津老城厢的青砖灰瓦间,至今流传着“寒食不举火”的民谚。杨柳青年画里“踏青插柳”的生动图景,与《帝京景物略》中“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的记载遥相呼应。五大道小洋楼前的海棠树下,孩童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稚嫩童声,与梁启超饮冰室中“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家国情怀交织共鸣。这些镌刻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密码,让千年文脉在春水煎茶中缓缓流淌。
移风易俗间,激荡时代精神的澎湃春潮。天津港的春风里,“都市文明共祭”的电子烛光取代了纸钱纷飞;水上公园的樱花树下,社区举办的诗词追思会正在演绎新的祭扫文化。红桥区的社区工作者开发“云祭扫”小程序,让海外游子能遥寄乡愁;蓟州农家院的民宿主人将青团制作变成非遗体验课。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像海河上的解放桥,在开合之间连接历史与未来,让古老节日焕发时代光彩。
万物生长时,擘画城市发展的绿色长卷。从大运河畔的义务植树到滨海新区的生态葬示范区,从古文化街的清明文创市集到中新生态城的智慧园林,天津正用绿色发展续写清明新篇。就像梁启超故居的海棠年年绽放,天津人把对先人的追思化作建设美丽滨城的行动。当绿色殡葬节省的土地变成城市绿肺,当文明祭扫节省的资源投入民生工程,我们就在新时代续写着“子推燕”的现代寓言。
站在金汤桥头远望,海河碧波中倒映着天塔的雄姿。这座城市正在用创新之笔,在清明时节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华章。让我们以文明为墨,以发展为纸,既守护好老城厢里“子推文化”的历史根脉,更描绘出智慧城市“云祭扫”的未来图景,让千年清明文化在渤海之滨绽放新的时代芳华。(作者: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镇人民政府 王玉曼)
来源:“网事津评”微信公众号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吕昕洺、施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