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战绩最大,该野战军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组成。解放战争中,有10场经典战役。
一、苏中战役
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解放战争取得开门红。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后,苏中解放区位置突出,国军集中5个整编师共12万人发起进攻。华中野战军主力只有3万多人,粟裕司令员不畏强敌,抢在敌人之前发起攻击。连续七场战役均取得胜利:
1、宣泰攻坚战,歼灭整编第83 师第19 旅2个团,共3000余人,初战胜利。
2、如南急袭战,整编第 49 师进攻如皋途中被我军伏击,歼敌万余人。
3、海安运动防御战,国军整编第49师余部及其他部队两路夹击海安,华中野战军 7 纵4个团实行运动防御,5天后主动放弃海安。华中野战军主力此时进行休整。
4、李堡攻歼战,国军新编第7旅和驻李堡的第105旅调防,我军趁敌人混乱时发起攻击,歼敌8000余人。
5、丁堰林梓攻坚战,趁国军李默庵主力北上之机,华中野战军第1师和第 6 师南下,歼灭国军地方武装 3000 人。
6、如黄公路遭遇战,发现我军主力在黄桥,李默庵命令国军从如皋南下。我军围点打援,歼灭第99旅、第187旅等部,共1.7万人。
7、邵伯防御战,黄伯韬整编 25 师的 3 个团偷袭邵伯,我军顽强抵抗,将其打退。
一个半月时间,我军取得7次胜利,歼敌6个旅和5个交警大队,共53000余人。这一战被毛主席通令全军嘉奖。
二、泗县战役
1946年8月7日至8月9日,山东野战军遭遇失败。
解放战争开局,华中野战军连战连胜,山东野战军却打得不顺,几仗都打成了消耗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认为桂系第7军兵力分散且突出,决心集中我军22个团,消灭泗县桂军2个团。
战役发起时连降大雨,我军行动受阻,未能全部到达攻击位置,火炮辎重未能到达,炸药受潮失效。另一方面,桂系部队老兵很多,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很强拼死不退。
我军兵力绝对优势,经过两昼夜激战,进攻部队伤亡达4000余人,未能攻克城池,只好撤出战斗。
三、宿北战役
1946年12月13日至12月19日,粟裕指挥山东野战军打翻身仗。
1946年8月,两淮根据地失守,华中野战军边作战边北上,准备与山东野战军会合。1946年12月初,国军徐州绥靖公署薛岳指挥12个整编师28个旅,分4路进攻宿北。此时,华中野战军正在进行盐南反击战,尚未与山东野战军会合。
12月11日,粟裕仅带领警卫员从盐城北上,次日与陈毅会合。宿北战役是粟裕指挥山东野战军的首仗,他感到压力巨大,心情紧张。山东野战军连战不胜,急需一场胜仗鼓舞士气,只能胜不能败。粟裕在陌生的战场,指挥的部队中只有叶飞的1纵熟悉,对手的情况也不很熟悉,而且司令部的参谋人员也不熟悉。
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2纵队、第9纵队、第7师、第8师伏击敌人宿迁兵团,将胡琏整编11师和戴之奇整编69师分割包围。最终歼敌7个步兵团和1个工兵团2.1万人,创下了解放战争中歼灭整编师纪录。
四、鲁南战役
1947年1月2日至23日,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合作,首次大胜利。
1946年12月我军发起宿北战役时,马励武的整编26师却趁我军南下之际,在第一纵队重炮和坦克掩护下,攻占了鲁南地区的卞庄、向城等地。该师配属第一快速纵队协同作战,第一纵队拥有24辆美式M3A3轻型坦克,36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300辆美式10轮大卡车,武器装备在国军中排名第一。
马励武在前线修建了碉堡和壕沟,仗着有坦克和大炮十分狂妄。1947年元旦,他离开前线到峄县县城听戏,整编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官兵也都放松警惕,要么饮酒作乐要么聚众赌博。
1947年1月2日,我军在恶劣天气下发动攻击,国军失去指挥,陷入混乱。1月4日,敌人突围中被我军赶到了漏汁湖地区,坦克和大炮都动弹不得,被我军缴获。此后,我军又攻克峄县、枣庄,进一步扩大战果。
这场战役中,我军歼敌5.3万多人,一次歼灭两个整编师,创下了我军多项纪录。战后,华东野战军用缴获的坦克和大炮,组建了我军第一支特种纵队。
五、莱芜战役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创下3天歼敌近6万人纪录。
1947年1月,国军兵分两路进攻山东解放军,南线国军8个整编师是主力,兵分三路进攻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北线3个军配合作战,与南线国军配合。
面对敌人重兵集团,华东野战军2纵攻击起义又叛变的郝鹏举部队,但是敌人不为所动,找不到战机。为了调动敌人,我军第2纵队和第3纵队伪装成主力,第1、第4、第6、第7、第8纵队趁夜晚秘密北移,并调集第9、第10纵队赶来参战。
我军经10个夜晚行军,2月22日在莱芜城包围了国军第73军和第46军。23日早晨,国军向北突围,第46军军长韩练成是地下党,秘密脱离部队,致使该军陷入混乱。国军出城后一心逃跑,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我军设下口袋阵进行伏击。
此战,我军伤亡8800余人,歼敌共5.6万余人,又一次刷新了解放军歼敌纪录。
六、孟良崮战役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歼灭国军第一主力军。
莱芜战役后,国军集中24个整编师进攻山东根据地,为了避免被歼灭,国军编为3个机动兵团,采取密集靠拢、逐步推进的战法。由于国军兵力集中,行动谨慎,2个多月时间里,华东野战军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战机歼敌。
华野将主力后撤至莱芜、新泰以东地区,并令第2、第6、第7纵队在原地隐蔽,等待时机。
蒋校长判断我军后撤是攻势疲惫,5月10日下令3个兵团放胆进攻。汤恩伯的第1兵团中,整编74师为了抢头功,接到命令后冲在最前面,孤军深入沂蒙山区。
5月15日拂晓,埋伏在敌后的6纵出其不意攻占垛庄,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华野第1、第4、第6、第8、第95个主力纵队在特纵配合下完成对74师包围,第2、第3、第7、第10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师长张灵甫自恃整编74师战斗力强大,被包围后没有积极突围,反而占据孟良崮固守待援。蒋介石调动10个整编师的兵力增援,企图与74师里外夹击我军。
15日13时,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激战至16日下午,击毙张灵甫,全歼74师,歼敌3.2万人。
七、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7月18日至7月30日,华野两次遭遇挫折。
华东野战军接连取得胜利,特别是歼灭74师后,全军指战员都过于乐观,一心想再创造大胜利。
1947年7月18日,华野集中4个纵队在南麻地区激战4天,未能歼灭胡琏的整编第11师,敌人援军已赶到,不得不撤退。1947年7月24日,华野又趁李弥整编第5师立足未稳发起攻击,临朐战役历时6天,也未能取得胜利。
两场战役华野伤亡2.1万人,被俘了数百人,国军整11师和整8师等部队伤亡1.8万人。
这两场战役失利有多条原因:
1、整编11师和整编8师修建了无数子母碉堡,我军缺乏攻打碉堡经验。
2、两场战役中接连遇上大雨,导致大部分弹药被淋湿,部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无法发挥出战斗力。
3、7月分兵后,两场战役集中的纵队数量有限,攻击和阻援都没有形成绝对优势。
华野上下进行总结,对战役失利进行深刻探讨。
八、豫东战役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解放战争的转折之战。
南麻、临朐两次战役失利后,1947年9月,华野西线兵团在沙土集镇全歼整编第57师,歼敌9000余人,扭转了外线出击初期的被动局面。华野东线兵团进行胶东保卫战,配合西线兵团和刘邓大军作战。
1948年初,华东野战军进行“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粟裕与陈毅奔赴西柏坡,说服毛主席改变组建先遣兵团渡过长江作战计划。毛主席让粟裕立下军令状,半年内歼灭国军第5军。
1948年6月,粟裕率华野主力出击豫东,5天时间攻克河南省城开封,歼敌39000多人。随后,华野分割包围区寿年兵团。区寿年兵团还未彻底消灭,邱清泉兵团赶来与我军激战,胡琏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也突破我军阻击,加入战场。
华野主力被迫同时与国军3个兵团作战,给予黄百韬兵团打击后,我军撤出战场。豫东战役最后阶段,我军遭受了一定损失。
豫东战役我军20万人对国军25万人,尽管后期遭受了部分损失,歼敌9万人,该战役战争规模创下了新纪录。此战之后,国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上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
九、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 至 1949年1月10日,解放战争最大的一次战役。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60万人,主动发起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国军兵力达80万人,包括黄维兵团、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等主力兵团。
经过三个阶段战斗,我军歼敌共56个师55万余人。此战役后,国军精锐部队丧失殆尽,长江以北地区全部解放。
十、京沪杭战役
1949年4月20日至 1949年6月2日,突破长江防线,解放京沪杭地区。
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改称第三野战军,部队整编同时准备强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晚,国共和平谈判失败后,第二、三野战军发起渡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后,各部队陆续解放杭州、南昌等省会城市,攻占最大城市上海。
京沪杭战役是第三野战军最后一场大战役,歼敌11个军43万余人,我军伤亡6万多人。
解放战争中,第三野战军共歼灭国军245万余人,牺牲指战员11万余人。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等团以上干部195人牺牲,涌现出由中央军委命名的“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命名的“洛阳营”“潍县团”等英模集体和1163名战斗英雄、2.7万余名模范人物,立功者达56万余人次,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