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全国人民用来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特殊存在,更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而在这座纪念碑上,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碑文了。



碑文一共有两部分内容,在正面,是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而在纪念碑背面,则是由毛主席撰文、周总理题写的三行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而在接到题写碑文的“任务”之后,周总理可以说是投入了大量心血,要知道,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身为一国之总理,他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但为了能写好碑文,周总理每天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加以练习。

不仅是在每天早上醒来之后先写一遍,另外在每天晚上忙完之余,他也会再次进行练习,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特殊的练习方式。

他的办法,是先逐字练习,也就是把碑文中的每一个字挨个进行书写,书写后还要一一对比,一直到每一个字全部都满意之后,再进行全篇的连贯书写。

就这样,周总理前后写了40多篇,最后在这40多篇挑出来一个自己最满意的手稿,亲自送到纪念碑建设工地。

而在把手稿交给雕刻工人时,周总理还谦虚的说,要是不行,自己再重写。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背面碑文,就是周总理的亲笔手迹,全文108个字,展现了周总理在书法上的极深造诣,既秀美隽永,同时还不乏有力刚劲,是一篇值得逐字逐句品味的书法佳作。

除了碑文的书法外,更值得我们品读的,便是碑文的内容。

这篇碑文内容,是由毛主席亲自撰写,前后分为三段,以由近及远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以及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进行了逐一展现。



首先第一句,即“三年以来”,这里的三年以来,指的是自1946年到1949年的革命历史,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解放战争。

众所周知,自抗战结束后,久经战乱、且渴望和平的中国人民本想全身心的投入到重建家园之中,但蒋介石却不顾人民呼声,悍然发动了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战争打响。

而在解放战争中,有太多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以及一心为祖国和平的仁人志士,牺牲在了黎明的前夜。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因此,他们值得我们铭记和怀念。

而第二句,即“三十年以来”,则指的是1919年到1949年的革命历史,之所以要从1919年说起,是因为在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5月4日,面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接受日本在山东拥有特权这一结果,以青年学生为主,另有社会各阶层参与的一场爱国运动爆发,这便是五四运动,也叫“五四风雷”。

这场运动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是一次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也孕育了进步、民主科学等爱国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觉醒与冲破黑暗的标志。

正是在五四运动之后,革命浪潮一浪接过一浪,无数愿意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英雄前赴后继,即便是有牺牲,但依旧义无反顾。

并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不断在黑暗中艰辛探索救国、强国的正确道路,期间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因此,把1919年作为第二段碑文的开头,最为合适不过。

说完前两段碑文,我们再来说说最后一段,也就是最长的那一段,这一段的碑文,可以说是毛主席极具前瞻远见的最好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一一分析。

第三段碑文的开头,写的是“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里的“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公元1840年。

公元1840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不过,这个“重要”,却是负面的。

就在当年4月,为报复林则徐销毁英国商会的大量鸦片,同时还宣布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等,英国国会决定,要对华采取军事措施。

随后在当年6月,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船40余艘和4000余士兵,自印度抵达中国广州海面,并悍然发起了侵略战争。

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

在此之后,我国东南沿海民众配合清军,对来犯之敌进行了英勇反击,不过,由于武器等多重因素的限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至19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军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

在此之后,清政府接连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而中华大地以及中国人民,也由此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但与此同时,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中国人民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挺起脊梁勇敢抗争。

这个抗争过程,可以说是可歌可泣,更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而从1840年到1949年这百年的这段时间,是中国人民逐渐从黑暗中觉醒,再到不断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以及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再次奋起,最终到五星红旗冉冉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伟大过程。

这个过程里,有不知道多少我们能叫上来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英雄,选择了慷慨赴死。

因此,毛主席在第三段碑文中,以1840年作为开头,就是为了纪念在这个过程里,那些牺牲的人民英雄。

三段碑文,从解放战争开始立足,然后由近及远,其实这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次回顾。

不过,这仅仅是碑文的含义之一,而毛主席之所以要在碑文第三段中,专门提到1840年,其实还有一层深意。

这个深意,是在提醒我们,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后续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的根本原因,就是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把鸦片作为媒介,以达到来中国掠夺各种资源的目的。

当时的西方,英、法、美等国正处在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时期,其中,英国发展得最快最好,法国仅次于英国,而美国也势头正猛。

但由于大量机器取代了原有的手工业,因此产量急剧上升,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当时面临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快速把这些产品倾销出去。

换句话来说,就是英国等国家需要找到一个更大的市场,来作为其大量货品的出口地。

而当时的中国,工业体系十分落后,还处在以小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单是这一点,就十分符合西方列强的需要。

其次,清朝的闭关锁国以及固步自封,让当时的中国在军事上极为落后,整个国防体系更是犹如摆设。

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市场,几重因素综合下来,自然就成了以英国为首的列强眼中最好的扩张对象。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英国就发现,倾销普通的工业商品,来钱实在太慢,一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的贸易总额,每年还保持着二百万两白银左右的出超国地位。

这个结果,远远不是英国想要的,他们的目的,是要更快更多的掠夺中国。

而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英国在尝试通过外交途径强力干涉无果之后,最终把鸦片这种毒物派上了场。

这种操作,可以说是极其阴毒。

首先鸦片对人体会带来极大损害,与此同时,因身体上对此物的依赖,继而在精神上也开始受损,最终造成了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这就就是为何当时有识之士会说,“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的原因。

但与此同时,英国却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可以说,英国从其中获得了连他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惊人利润。

正因鸦片流毒甚重,所以在林则徐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这就有了“虎门销烟”的壮举。

而面对能让自己获得巨额利润的鸦片被销毁,英国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就有了后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尽管有虎门销烟,但西方列强是不会死心的,为了能把鸦片卖给中国,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

而在1840年6月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此之后,尽管鸦片慢慢淡出,但西方列强企图掠夺中国的想法从未改变,他们一直在不断尝试着把鸦片换成另外一个样子,然后卖给我们

而毛主席的第三段碑文,背后的深意就是在提醒我们,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小看西方列强的野心,曾经他们会用鸦片,未来他们还会用其他东西,或是物质或是精神,总之,为了达到其的险恶目的,他们会不择手段。



因此,我们要始终牢记伟人的教诲,更不能忘记曾经屈辱的历史,时刻保持警惕,只有这样,才会让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无法得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