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恁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慧开绍定戊子夏,首众于东嘉龙翔,因衲子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随机引导学者,竟尔抄录,不觉成集。初不以前后叙列,共成四十八则,通曰无门关。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八臂那吒拦他不住。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只得望风乞命。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贬得眼来。早已蹉过。

【颂曰】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

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禅宗无门关·序》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恁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此句源自《楞伽经》的“一切佛语心品” ,直指禅宗以心性为根本宗旨。所谓“心为宗”,即一切佛法皆从清净心性中流露,超越语言文字的虚妄相 ;而“无门为法门”则强调禅法不拘泥于固定路径,需破除对法门的执着,如达摩所言“心如墙壁”后仍需“破壁” ,才能直契实相。这也是禅宗的修行最难理解,也最精微之处。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反对依经论文字求法 。正如香严智闲禅师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而开悟,其过程完全超越思维逻辑,直指心性本体 。

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没有门,那还怎么通过呢?反过来,通过就一定从门吗?就是打破我们的所有思维定式,破掉文字相。达摩的“壁观”法门即是以“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为起点,但最终需“面壁九年图破壁” ,破除外在形式的束缚。如《无门关》所载公案,答案不在逻辑思辨中,而在放下知解的当下体悟 。

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家珍,就是自性的宝藏。从门如,多是外求。真正的“家珍”是自性本具的佛性,需通过“无念为宗”的修行,摆脱内外分别 。沩山灵佑禅师拒绝为香严解释公案,正是为避免“堵塞悟门” 。

从缘得者。始终成坏。依因缘所得之法,终因缘散而坏灭,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达摩“四行”中的“随缘行”教人逢乐不喜,正是超越缘起生灭的实践 。

恁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

此句直指语言名相的虚妄性。禅宗认为“佛语心”本不可说,强以言诠则如“无风起浪”,徒增颠倒;更似“剜疮”般背离清净本心 。

达摩“如是顺物”要求防护讥嫌,避免落入是非对立 。船子德诚禅师警示“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正是反对以语言固化真理。

何况滞言句。觅解会。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

滞言句,如香严禅师翻遍经书仍不得悟,知解反成障道因缘 。掉棒打月,比喻以思维逻辑求悟,犹如以棒击月,全然错用功夫。隔靴爬痒,暗指依文字揣度心性,终不契真实 。唯有如赵州“狗子无佛性”的话头参究,或如香严劳动中“瓦击竹响”的契机,方能打破意识分别,直透无门之门。

慧开绍定戊子夏。首众于东嘉龙翔。因衲子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随机引导学者。竟尔抄录。不觉成集。初不以前后叙列。共成四十八则。通曰无门关。

慧开禅师于南宋绍定元年戊子夏(1228年),在温州龙翔寺领众修行。因学僧请求开示禅法要旨,他便以古德公案为“敲门瓦子”(接引工具),随机点拨学人。弟子们随堂记录这些开示,不知不觉整理成集。全篇未按时间顺序编排,共四十八则公案,总名《无门关》。慧开自述编纂意图:“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

以古德公案为“敲门瓦子”,喻指破除执着的工具,非终极答案本身。如赵州“狗子无佛性”公案,旨在截断学人思维逻辑,激发疑情 。《坛经》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机缘品),慧开以公案为“瓦子”正合此旨,反对文字知解。

《景德传灯录》中马祖道一以“即心是佛”接引学人,慧开“随机引导”即承此“应机施教”的宗风。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八臂那吒拦他不住。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只得望风乞命。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贬得眼来。早已蹉过。

如果是个真汉子,豁出性命不管不顾,直截了当地直面真相,那么就算八臂哪吒显神通也拦不住他。哪怕是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代祖师显灵,在他面前也只能望风而逃、跪地求饶。但要是稍一犹豫磨蹭,就像隔着窗户看人骑马——眼睛一眨的工夫,马早跑没影了,白白错过机会!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八臂那吒拦他不住。此句强调修行者需以“不顾生死”的决绝之心破除执著,如《坛经》所言“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所谓“单刀直入”,即六祖慧能提倡的“直指本心”,破除一切思维分别(无念为宗),不落知解窠臼。“八臂那吒”象征一切外相束缚与妄念纷扰,包括教条、权威乃至祖师语录。此句呼应《坛经》“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强调心性本自具足,不被外境所转。真悟道者不受任何概念限制,纵使神通广大亦无从阻碍。

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只得望风乞命。“西天四七”指印度二十八祖,“东土二三”即达摩至六祖的东土传承。此句讽刺执著祖师权威者,如《坛经》斥“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禅宗强调“自性即佛”,若将祖师语录视为终极真理,则如《无门关》所批“依草附木精灵” 。

此句警示参禅者不可有丝毫犹豫,如《坛经》“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所谓“隔窗看马骑”,比喻以思维揣度禅机(滞言句觅解会 ),恰如《无门关》斥“掉棒打月,隔靴爬痒” 。

赵州“吃粥洗钵”公案(《无门关》第七则 ),学人问“如何是佛”,赵州以“洗钵盂去”截断其向外求索之心。若此时“踌躇”于逻辑推演,则错过当下顿悟之机,沦为“贬眼蹉过”的凡夫。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

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禅宗强调“无门”并非否定修行方法,而是破除对法门本身的执着,如《坛经》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直指心性本自具足。

“千差有路”对应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承认根器不同者需因材施教 。释慧开以古人公案为“敲门瓦子”,通过赵州“狗子无佛性”、南泉“斩猫”等案例随机引导学人 。看似矛盾的无门与千差,实为“不二法门”:无门是体,千差是用;无门是终极实相,千差是方便施设。

此亦相应慧能所言“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念起不滞,如流水无痕,契合“大道无门”之空性本体。修行者“于念而无念”,既不断灭思维,亦不随妄念沉沦 。此即“千差有路”的实践根基——心念如镜,映照万物而不住。

无相为体,超越善恶美丑等二元对立,“于相而离相”,直指“无门”背后的实相。正如《坛经》云“外离一切相”,参透色空不二,方见“千差有路”皆是方便法门 。

无住为本,念念流动不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破除时空束缚,呼应“乾坤独步”的绝对自由。此乃《金刚经》精髓,心无系缚则“透关者,非但亲见祖师,更与山河大地共舞” 。

透关者虽“独步”,却非离群索居。禅宗强调“佛法在世间”,如南泉“平常心是道”,悟者可在挑水砍柴中显大机用 。此即《坛经》“一行三昧”的真义:解脱不离日用,生死即是涅槃。

好,到这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